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4个条目

蒂伯特模型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蒂伯特模型

  蒂伯特模型是指個人在各轄區之間移動的能力產生了一個類似於市場的、解決地方公共產品問題的方法。一般地,當人們知道現在所居住的社區不能滿足其對公共產品的要求,或者發現有另外一個社區能夠更有利於提高他們所追求的福利時,人們就會“用腳投票”流動到並居住於這樣的社區,該地區提供他們最喜歡的公共服務稅收組合

蒂伯特模型的假定

  蒂伯特引起爭論的所謂準市場過程能夠解決公共品問題的斷言激發了大量的研究,這些研究的大部分旨在尋找一組明確的充分條件,在這組充分條件下,公民們用腳投票的能力將導致公共品的有效供給。下麵列舉了若幹條件。

  (1)不存在由地方政府行為而引起的外部影響。正如在上面所強調的,在社區間存在外溢效應的條件下,資源配置將是低效的。

  (2)個人被認為是完全流動的。每個人都能毫無代價地旅居到一個最適合於他的公共服務組合的管轄區。個人就業所在地的區位對其住在哪裡不加任何限制,也不會影響他的收人。

  (3)人們對於他們在每個社區將接受的公共服務和他們必須支付的稅收具有完全的信息

  (4)存在著足夠不同的社區,以致每個人都能找到滿足其所需要公共品的社區。

  (5)公共服務的單位成本被認為是常數,這就意味著,如果公共服務的數量翻倍,那麼總成本也將翻倍。此外,提供公共品的技術也是這樣的,即如果居民人數翻倍,那麼提供的公共品數量必須翻倍。為了弄清使蒂伯特均衡有效為何需要這些條件。不必想像隨著提供規模的增加,公共服務的單位成本隨之減少。要是那樣,就會存在規模經濟,而獨立運行的社區可能沾不到規模經濟的好處。

  這個假設使公共品必然成為一種公共提供私人品。“純”公共品(諸如國防)並不滿足這個假設。然而,許多地方公共服務。諸如教育廢品回收,看來在合理限度內符合這種描述。

  (6)公共品還被假定為由比例財產稅來資助的,稅率可以在各社區之間不相一致。

  (7)各社區可以頒佈排他性區城規劃法-禁止某種土地使用的法令。尤其是,它們可以要求所購任何房屋的占地面積是最小的。為弄清這個假設之所以重要,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在蒂伯特均衡中,各社區是根據其成員對於公共品的需求而加以劃分的。如果收人與公共品的豁求成正相關,就會按收人來劃分社區。在高收人社區中,財產價值的水平趨於較高,從而,社區就能以相對較低的財產稅率來籌措一筆既定的公共支出。因而,低收人家庭會有移到富裕社區的動機並且建造相對較小的住房。因為低稅率,所以低收人家庭會有相對較小的納稅義務,但是仍然能享受到較高的公共品提供水平。隨著更多的低收人家庭有了這種想法進而移人,該社區中每個家庭的平均稅基顯然縮小。稅率必須提高,以資助為應付人口增加所需而擴大了的公共品水平。

  既然我們假定完全流動性,就沒有理由認為,有錢人必須忍受這種情況,他們完全可以移到另一個社區。但是有什麼辦法可阻止窮人追隨有錢人呢?在沒有限制流動的情況下,是毫無辦法的。顯然,在蒂伯特模式中,“音樂郊區桿游戲的開辦是可能的。”排他性區域規劃是防止這種現象發生,從而維持一種穩定的帕票托有效均衡的一種方式。

蒂伯特模式與現實世界的差距

  蒂伯特模式顯然不是對現實世界的理想的描述。人們不是完全流動的,可能沒有足夠多的社區可以讓每個家庭找到完全適合於它的一個公共服務的社區,等等。而且,與蒂伯特模式所指的正好相反,我們看到許多社區,在這些社區內,存在著巨大的收入差異,從而可能存在著不同意願的公共服務提供水平。且讓我們考慮任何一個主要城市

  不過,我們不應該太草率地忽略蒂伯特機制。在美國經濟中存在著大量的流動性。一個持久的格局是在任何給定的年份,大約16%的美國人具有不同於前一年所有的住處(美國人口普查局,1993年,第32頁)。而且,在大多數都市區內,對於社區類型的選擇,其範圍是廣泛的。正如懷特(White,1975年)所提到的:“在美國大都市中有關區位選擇的顯著事實就是家庭能廣泛地選擇居住地。在一個半徑為20英里的區域內,他們一般能選擇一個或幾個中心城市以及多達幾百個郊區。”

  當然,因果觀察表明,在郊區與郊區之間,相當多的是按收人來劃分居住區的,並且廣泛地實施排他性區域規劃。此外,要找到對蒂伯特型行為的流行解釋是不難的:

  對於蒂伯特假說,曾有過幾個正式的經驗檢驗。有一種研究著眼於地方公共品和稅收的價值是否被資本化到了地方財產價值中去,其觀點是,如果人們響應地方稅收和公共服務的組合而遷移,那麼這些組合的差異應當反映到財產價值中。假定其他條件〔包括稅收)不變的話,那麼一個擁有較好的公共服務的社區應該有較高的財產價值。這些資本化研究稍後將在這一章的財產稅中進行討論。正如在那裡所提到的,資本化的出現是一種普遍的現象。

  另一種有趣的檢驗是由格拉姆利克和魯賓菲爾德(1982)所做的。他們分析了向人們詢問有關他們想要的地方公共支出水平的調查問題的答覆。如果蒂伯特機制是可操作的,我們就期望找到位於鄰近許多其他社區的郊區內需求之極大的同質性,因為,在這種背景下,該模式憊味著,那些不滿於現行支出水平的人完全會移居到其他地區。另一方面,在附近沒有許多其他社區的地區,如果你感到並不幸福,就不那麼容易離開了。在這些地區,對於公共品有著很不相同需求的人可能會被聚集到一個單獨的社區中。格拉姆利克(Gramlich)和魯賓菲爾德(Rubinfeld)發現,與那些沒有很多選擇餘地的地區相比,對位於大都市市區的社區內公共品的偏好確實會有相對較小的差異。這一結論說明,至少在某些背景下,蒂伯特模式是對現實的一個良好的描述。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寒曦,lishuifu.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蒂伯特模型"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