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琛工業大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亞琛工業大學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rwth-aachen.de/
目錄 |
亞琛是德國的雨都,也是著名的大學城。亞琛工業大學就坐落在這個德國、荷蘭、比利時三國交界的寶地之上,特殊的地理位置為這座小鎮平添了幾許異國情調。而亞琛工業大學的莘莘學子們更是來自五洲四海。
亞琛工業大學(簡稱RWTH Aachen)位於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是德國最負盛名的理工科大學之一。
大學成立於1870年,當時成立的宗旨在於促進手工業與經濟的發展,當時叫做萊茵威斯特法倫皇家技術學校,剛成立時僅有29名教師。
亞琛工業大學自成立以來,不斷開拓理工科目新領域。現在僅機械製造專業就有15門初等學位後的專修科目以供選擇。
20世紀60年代,大學增加了機械工程以外的專業,例如哲學、醫學系等。各專業間的跨系合作給多種特種研究項目、學位後課程及發明創新創造了更多的機會。
亞琛工業大學在電工學、採礦以及一般的工程學科上獨領風騷,不僅是德國規模最大的理工科學府之一,也是世界上頂尖的理工大學,聲譽僅次於美國的麻省理工大學。
蟬聯德國工科老大
2005年,據德國《焦點周刊》的大學排名,亞琛工業大學再次蟬聯德國工科大學的排名首位。排名得分從9個方面進行考察,其中包括師生比例、學習時間、第三方資助率、讀博比例、科研成果等。在電氣工程學專業方面,亞琛工業大學以69分的得分排名第一,排名第二的是慕尼黑工大。在機械製造專業,亞琛工業大學的得分(76分)也遠遠領先其他學校。建築工程專業排名第二。
目前,亞琛工業大學在校學生達到了35000餘名,工作人員10000多名(其中約1900名科技工作人員,6000名非科技工作人員,1000名左右實習或培訓人員和1500名中間工作者),圖書館藏書100餘萬冊。學校現設有理學院、建築學院、土木工程與測量學院、機械工程學院、礦物學院、冶金和地質學院、文學院、電機工程學院、經濟學院、教育學院等十幾個學院。
目前,亞琛工業大學設60多個專業,這些專業都以理工碩士、文科碩士或國家統一測試結業。亞琛工業大學另有多種深造或補充專業課程、學位後課程以及各種學習項目,為求學者提供了繼續深造的機會。
社會實踐、專業間合作和國際性是大學260多所試驗所、教體、研究創新機構及管理中心的宗旨。通過參加各種活動,學生們也可以領略到這一點。作為偏重實踐性的大學,亞琛工業大學在最近幾十年中漸漸發展為亞琛市及周圍地區的一大經濟中心。
實力強勁的理工科
亞琛工業大學理工科實力強勁,電子、機械製造方面排名一直名列德國第一,電腦、建築、物理等學科也在德國大學排行榜上位列三甲。
一流的教育水平造就了一流的學校,現在許多外國著名公司如愛立信、福特、飛利浦、聯合科技等都在亞琛建立了分部,三菱也在亞琛附近建立了它的歐洲半導體中心,以吸收人才,微軟的德國研究院也設在亞琛。
為了適應當前國際需要,亞琛工業大學在堅持以往一貫傳統的同時,新開了一批碩士學位專業(Masterstudiengang),使大學在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
在該校就讀的外國學生及外國科研工作者達4000餘名,他們來自全世界100多個國家。亞琛工業大學與世界上70多個大學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
亞琛工業大學的科目表幾乎覆蓋了所有老牌大學可以提供的專業。50%左右的學生選擇了技術工程專業,如機械製造、電子等;18%左右的學生選擇理科專業,數學、物理等;餘下的學生則各有10%在文科系、經濟系或醫學專業就讀。
寶馬資助的機械工程學院
亞琛工業大學的機械專業和亞琛工業大學有著同樣的悠久歷史,建於1870年10月。前後經歷了4次改名,直到1964年機械工程學院的成立。目前共有6000學生在讀本專業,是世界上最大的機械專業。
必須提到的一點是,亞琛工業大學機械學院擁有大量的科研項目,它們涉及300多個專業領域,代表著當今研究的前沿。為此約有1000名學生作為助手,協助工作。這就給他們提供了瞭解專業相關知識和積累工作經驗的良好機會。
由於亞琛工業大學的突出表現,除了聚集眾多知名廠商之外,許多廠商也紛紛資助學校各項研究,與學校各科系進行密切合作。以機械繫的材料系下屬塑膠研究所為例,該系就有320多家企業資助,如賓士、寶馬、福特等。航空航天所更是榮譽備出,獨領德國航空界80多年風騷;汽車研究所擁有龐大的實驗車間和試車場,和寶馬等大公司常年有密切聯繫。加工機械所則為世界上最大的機械研究所。
亞琛是一座超過1000年曆史的文化城市,有許多古建築,城市雕塑和博物館。提到亞琛市的文化資產,首先當然是最著名的八角形大教堂,被聯合國列入人類文化遺址的亞琛大教堂,它堪稱歐洲宗教建築史上里程碑式的傑作,此外,它還是加洛林王朝藝術的代表作、德皇加冕廳、歐洲基督教聖地教堂和德國最古老的中世紀石塊建築。
亞琛大學的學生充滿了朝氣和活力,用他們的一舉一動讓這歷史悠久的大學城依然生氣勃勃,音樂、戲劇、體育、美術等豐富多彩的活動使亞琛城每個角落都洋溢著青春的氣息。
亞琛工業大學與工業界的合作也已經開始了幾十年,大學本身也建立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大學的研究經費有2/3來自德國企業界,再加上大學里的教授有很多在外都設有自己的公司,學生因此會有很多在企業界實習的實務經驗。
亞琛工業大學的結業生中不僅包括高等學歷者,同時還有900名培訓學生和實習生圓滿結束他們的工業、理工、醫科或商業方面的學業。
跨學科之間的合作以及大學與工業界的合作具有越來越重大的意義,各系所的教授們註重建立跨學科的項目,12個特別項目工程每年能夠得到3000萬歐元的科研經費。
亞琛工業大學與我國的多所大學都有合作。
1999年,中國教育部長和德國聯邦教研部長簽署了關於在清華大學和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合作培養工業(又稱製造)工程和汽車工程碩士項目的協議,項目合作期為5年。兩校在2001年2月協商確定了聯合培養項目的具體事宜。雙方達成協議,每年互派教師3~5名,合作開展科研和教學。
北京科技大學與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建立校際合作關係已有25年。25年來兩校一直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在冶金與材料等方面的合作建立了雙贏的關係,在此期間亞琛工業大學還為北京科技大學培養了在冶金、材料、機械、管理、電腦、自動化、物理、化學、德語等專業的70多名教師。
活躍在中國理工科領域的學者不少出自該校,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機械專業)、中國教育部副部長韋鈺(電子專業)、清華大學校長王大中等風雲人物均畢業於該校。
路甬祥,流體傳動及控制專家,曾獲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工程博士,路甬祥身兼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現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國際科學院委員會聯合主席。
韋鈺,1979年赴西德留學,1981年獲西德亞琛工業大學工學博士學位,是第一位獲得博歇爾獎章的中國人。她還獲美、英、加、日、港、澳等八校名譽博士稱號,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任教育部副部長。
王大中,中國科學院院士,核反應堆工程與安全專家。195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核反應堆專業。1982年在聯邦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獲自然科學博士。1993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2003年擔任清華大學校長。
- 1858 阿亨與慕尼黑火險協會在普魯士太子Friedrich Wilhelm及公主維克多利亞新婚時所捐贈,由太子規劃開辦的“萊因邦複合技術學校”,當時有許多城市來申請開辦此學校,包括科隆、杜塞爾多夫、科布倫茲及阿亨。
- 1863 阿亨成功申請得到“專科職業學校”
- 1865 得到“皇家萊因威斯特法倫邦複合技術學院於阿亨」的開辦權,五年後的十月十日開始招生。包括綜合系所(數學、自然科學…),工程系所(營建系、機械繫、電機系…),及化學技術與冶金學。
- 1875-79 增設化學實驗室,為今日的學生事務處
- 1894-97 增設礦業部門與新圖書館
- 1880 德國皇帝威廉一世將阿亨學校改為“科技大學”。
- 1899 第一個科技大學接受博士授權
- 二十世紀初,成立“Naumann整合冶金機構」及“Reiff博物館」(今建築系)。
- 1908 女性進入阿亨科技大學就讀
- 1919 “學生會”(AStA)成立
- 1946 因世界大戰而學校被迫停課,此年一月三日大學又重新開放
- 1960 冬季學期第一次超過一萬人
- 1964 成立電子技術學系
- 1965 成立哲學系
- 1966 醫學系成立
- 1970 大學法定案
- 1985 醫學中心落成
- 1989 教育學系成立
- Otto Blumenthal - 數學家
- Hans von Mangoldt - 數學家
- Hugo Junkers - 技術與高等學校教授
- Karl Ziegler - 諾貝爾獎醫學得主 1963
- Arnold Sommerfeld - 著名於物理理論
- Karlheinz Kaske 西門子公司總裁 (1982-1991)
- Peter Debye – 諾貝爾獎醫學得主 1936
- Philipp Lenard – 諾貝爾獎物理學得主 1905
- Johannes Stark – 諾貝爾獎物理學得主 1919
- Arnold Gehlen- 社會學
- Walter Biemel - 哲學
- Klaus Mehnert - 政治與法學
- Mario Theissen – MotorsportBMW主管
- Theodore von Kármán – 現代化先鋒 Aerodynamik
- Wendelin Wiedeking – Porsche公司總裁
- Franz-Josef Paefgen – Bentley Motors總裁,亦為Audi前總裁
- Wilhelm Wien – 諾貝爾獎物理學得主 1911
- Ranga Yogeshwar – 主席
- Sonia Mikich – Auslandskorrespondentin und Chefredakteurin des Fernsehmagazins ?Monitor“ (ARD)
- Bacharuddin Jusuf Habibie – 前印度尼西亞總統
- Necmettin Erbakan –前土耳其總理
- Hans Ernst Schneider/Hans Schwerte – Rektor der RWTH von 1970–1973. 1995 wurde publik, dass er wegen seiner Vergangenheit als Hauptsturmführer im SS-Ahnenerbe seine akademische Karriere unter falschem Namen bestritt.
- Ulla Schmidt - 政治人物,德國聯邦政府
- Wolfgang Back - 電視記者
- August Ritter - 機械與天體物理學教授
- Bodo von Borries - 電子工程教授,電子顯微鏡共同發現者
- Jesco von Puttkamer - 航天技術
- Charles Paul Wilp - 廣告藝術家
- Hans Glinz - 德國文學與語言學
- Otto Intze - 水利與土木教授
- Friedrich Robert Helmert - 數學家與測地學家
- Inga Humpe - 流行樂手
- Otto Lehmann – 液晶薄膜之父
- Helmut Zahn - Professor, Synthese des ersten synthetischen, aktiven Insulins.
- 路甬祥 - 中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
- 韋鈺 - 前中國教育部副部長,中國第一位女博士
- 王大中 前中國清華大學校長
- 秦大鈞 - 成功大學第一任校長
- 馬遜 - 華梵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