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大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巴黎大學(Paris of University)——歐洲大學之母
巴黎大學官方網站網址:http://www.univ-paris.fr/
目錄 |
巴黎大學成立於1261年,是一所公立的綜合性大學,由13所獨立的大學構成。
巴黎大學以“傳播法蘭西精神最活躍的發源地”而著稱。它有著數百年聲名顯赫的歷史,有著十三所相對獨立的大學,它不僅是歐洲大學之母,更是法蘭西民族的榮耀。
歐洲大學之母
中世紀的歐洲,學校教育有著悠久的傳統。而歐洲從混亂到形成秩序的過程中,教會在教育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遍佈歐洲大陸各地的修道院,其實就在執行著學校教育的功能。需要產生一種新的組織機構,大學就這樣應運而生。
巴黎大學最早也是從教會學校發展起來的,它與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大學並稱世界最古老的大學,又被譽為“歐洲大學之母”。
巴黎大學的前身是索邦神學院,1261年正式使用“巴黎大學”一詞。當時學生已經上萬,其中有許多學生來自歐洲的鄰國。在很長時間里,巴黎大學同教皇和國王都有特殊關係。
17世紀,宰相黎世留出任巴黎大學的校長,使巴黎大學有了飛速的發展,奠定了它的國際威望。巴黎大學原址坐落在巴黎市內第五區,是個知識密集的地區。因為13世紀的大學里以拉丁文傳授知識,所以該區又稱為“拉丁區”。
十三所相對獨立的學院聯合
二戰以後,隨著法國經濟的恢復和民主運動的發展,巴黎大學不斷擴大,到20世紀60年代已有10多萬學生。但是法國社會的各個方面經過戰後20多年的發展,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高等教育仍然沿襲“中央集權”的管理模式,這種狀況影響了高等學校的活力,使之難以主動地適應社會需求。
在1968年的“五月風暴”運動中,巴黎大學的學生舉行罷課並占領了學校,要求改革陳腐的教育制度。隨著形勢的發展,法國政府審時度勢,對高等教育進行了改革。同時,取消了一個學區只能設1所大學的限制,將舊大學以大化小,並新建了一些大學。
改革後,大學規模劃小,一個學區的大學數由1所發展到若幹所。在原來基礎上,巴黎大學就由1所劃分為13所,即現在所說的巴黎大學實際上是13所巴黎大學的聯合體。新生的13所大學各自獨立沒有隸屬關係,但共同擁有一個名稱“巴黎大學”。
巴黎大學是中世紀歐洲大學的典範,牛津、劍橋等大學都是按照它的模式創辦的。如今,巴黎大學是一所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綜合性大學。
法蘭西國王的大公主
正是因為有了巴黎大學,文化名城巴黎才名揚四海。正如13世紀另一位教皇亞歷山大四世所說的那樣,巴黎成了“生命之樹”,它吸收了歐洲各國最好的學生和許多來自各國的最優秀教師,巴黎大學成了“法蘭西國王的大公主”、“教會的第一所學校”,而且還是神學事務中的國際仲裁人。
巴黎大學有四多。一是學生數量多,總數已達30萬,占全法國大學生總數的1/3。二是外國學生多,達到5萬,占留學生總數的1/2。三是科研機構多,如巴黎十三大即有各類實驗室100多個。四是圖書館多,有綜合性的,也有專業和分別供各階段大學生使用的,甚至還有為病殘者服務的特殊圖書館。
巴黎大學的13所大學共同擁有——“巴黎大學”的名稱。編號只代表順序,與質量以及名望無關。這13所大學在學科設置上都具有多科性的特點,不過,各校根據各自的條件有所側重。巴黎第1、2、3、4、8、10等6校以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為主,兼設其他學科。巴黎第5、6、7、11、12、13等6校兼有文、理、醫、法、經濟等學科,其中巴黎第11、第12和第13大學還設有工科,巴黎第9大學以經濟和管理為主。
簡談巴黎十三大學
- 巴黎第一大學(邦戴昂·索邦大學):教學重點是外國語言文學、法律、經濟學。
- 巴黎第二大學(法律、經濟和社會科學大學):教學重點是社會科學、法律、經濟學。
- 巴黎第三大學(新索邦大學):被視為巴黎大學的象徵。教學重點是文學、外國語言、文化。中國留學生和進修教師在此學習的人很多。
- 巴黎第四大學(巴黎索邦大學):教學重點是文學、外國語言、文化。總體上以文學語言及人文學科見長,留學生較多。
- 巴黎第五大學(勒內·笛卡爾大學):教學重點是生物學、醫科、藥物學、社會學。以醫學為主。附屬奈克醫學院的腎病研究中心是當今世界上腎病研究專業機構中最著名的。
- 巴黎第六大學(皮埃爾·瑪麗·居裡大學):教學重點是理科、醫科。
- 巴黎第七大學(德尼·狄德羅大學):教學重點是理科、外國語言文學、經濟學、醫科。醫科包含了巴黎最大的兩家醫學院和歐洲最重要的讓·貝爾納研究組。
- 巴黎第八大學(巴黎萬森大學):教學重點是人文學。教學與研究單位有:斯拉夫語言、東方及亞洲研究、語言學及信息學、哲學及精神分析學等。該校與我國有師資交換聯繫。
- 巴黎第九大學(巴黎多芬大學):對於信息管理科學、電腦系統、微處理機、遠程信息處理、資料庫管理系統、數理經濟學等方面人才的培養有豐富的經驗。
- 巴黎第十大學(巴黎南戴爾大學):教學與研究單位有:經濟科學、法學、歷史、地理、心理學及教育科學、社會學、哲學、文學、行政管理學、理工學院、體育運動等。
- 巴黎第十一大學(巴黎南大學):教學重點是科學、醫學、物理學,以基礎研究為主。
- 巴黎第十二大學(巴黎瓦爾·德·馬爾尼大學):教學與研究單位有:城鎮規劃學院、 醫學、經濟科學、文學及人文科學、自然科學、公共管理及社會管理、技術學院。
- 巴黎第十三大學(巴黎北大學):該校包括有理工學院、文學院、醫學院及法學院。理工學院以金屬物理、高分子材料合成和通訊工程為特長。
又名邦戴昂·索邦大學。作為綜合性大學,集合了3大系科,即法學與政治學、經濟學、人文科學。學生在選定專業後在某一教研組的指導下學習,此外還有系際之間的學科、學院和所屬中心進行的補充訓練。
索邦大學歷史悠久,創辦於公元17世紀,現有文學、語言、經濟、法律四個專業,是巴黎大學中規模較大較重要的。教學重點是外國語言文學、法律、經濟學。
巴黎第一大學位於巴黎市中心的拉丁區。僅2米來寬的大門是一座細長而雄大的建築物。拱形大門的上頭刻寫著法文的“巴黎大學”幾個字,門上則是拱形的屋頂。屋頂四周,雕刻著許多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的歷史人物雕像,充滿著古典藝術的氣息。遠遠看去,這裡根本不像是一所現代化大學的大門,倒像是一座古老的博物館或藝術館的外觀。
索邦大學以悠久的傳統和龐大的規模而享有世界性聲譽。這所法國最古老的大學,有著近千年聲名顯赫的歷史,至今仍處於法國乃至歐洲的高等學府之首。
巴黎第六大學,又名皮埃爾·瑪麗·居裡大學,它是前巴黎索邦大學理學院的主要繼承者,也是法國和歐洲獨一無二的研究和教育中心。
巴黎第六大學的科研力量全球一流,在法國大學中占重要的地位,其中數學專業世界排名第一位。
巴黎第六大學擁有181個與大型研究機構和著名學術機構合作的實驗室,研究領域涉及四大跨學科軸心:模型化與工程-物質與新材料-空間、環境、生態-基因組、交流系統。
巴黎第六大學學校每年簽署300多項工業研究合同,並擁有10個與工業界合作的混合研究單位。學校還發揮孵化器作用,為30多家企業的誕生作出了貢獻。
學校以對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要求是很高的,達到這一高水平是將博士研究生完全融入學校里那些世界一流的實驗室中。
巴黎第六大學位於市中心,有豐富的文化生活,包括戲劇、歌曲、繪畫和攝影等。學校的體育活動也非常普及,設有高水平的體育項目(在雅典奧運會上獲得兩枚金牌)
巴黎第十一大學
巴黎第十一大學,又名巴黎南大學,坐落於美麗而又富裕的巴黎西南郊區,學校有5個教學中心,總部在距巴黎20公裡的奧爾塞市,其餘的分佈在索城、沙特奈·馬拉布里和卡尚等地。
大學主校區200多公頃,占據了幾座連綿起伏、密林覆蓋的小山。造型各異並不高大的各種教學建築掩映在茂密的樹林中。與其說它是校園更不如說是一個美麗的原始森林保護區。
巴黎第十一大學成立於1970年,是在原巴黎大學理學院的基礎上發展的一所包含理學、工學、信息與宇宙學、醫學與藥學、經濟與管理學、藝術學、法學、體育運動學等以理工科為主的著名綜合性國立大學。
巴黎第十一大學的自然科學與醫學等專業在法國享有盛譽,在規模和知名度上在法國名列前茅,被譽為法國的“矽谷”。其第三階段的專業非常全面,有一些是法國獨一無二的,這充分顯示了學校的教學與研究實力。
巴黎第十一大學現有學生27000名,教師1800名,研究人員1200名。學校下設5個院系級教研單位、3所大學技術學院、4所大學職業學院,共有127個高水平並具有國際知名度的研究實驗室。全法國超過10%的科研成果出自該大學。該校的工程師學院每年培養近百名工程師。
巴黎第十一大學非常註重國際教育交流,目前與世界上100多所優秀的大學有合作關係。有來自於100多個國家的3300多名留學生在該校學習。
2003年巴黎第十一大學與我國的清華大學簽署協議,就人才培養制定出9年規劃。該校與武漢大學和南京大學也建立了校際交流關係。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教育家們十分強調學校環境的建設。他們認為優美的校園,是建設教育環境,培養良好校風,造就一代人才的重要措施之一。巴黎大學就是這一思想的體現者,那些古老的建築、挺拔的大樹、平整的草坪、知名學者的名言碑刻,多學科自由的學術氣氛,激烈的競爭氛圍以及反映學校歷史和辦學特色的壁畫、雕刻等比比皆是,置身其中,不由令人心曠神怡。
巴黎大學坐落在巴黎市中心的巴黎拉丁區。區內書店林立,僅巴黎大學西門一側100多米長的街道上,大小書店就不下10家之多。咖啡館和旅館也成為巴黎大學附近的主要建築,長期以來,學界人士和青年學生不滿足於課堂上的知識傳授,而是熱衷於課堂外的自由討論,咖啡館便為他們提供了適宜的場所。至於旅館多,那是因為從法國和世界各地到這裡求學的人絡繹不絕,各種檔次的旅館和學生公寓便應運而生,生意興隆。
巴黎大學沒有宿舍和食堂,學生們自己在外面找房子住,吃飯也在外面,好在憑著學生證,可以在巴黎的幾十家學生餐廳吃上經濟實惠的午餐。
索爾邦附近的盧森堡公園,也是學生們愛去的地方。從春天到夏天到秋天,公園中的鐵椅子上總是有大學生坐著。傅雷先生當年留學法國時,就對盧森堡公園情有獨鍾。
自由、獨立、不受羈絆,一向是法國人最標榜的,這種精神也反映在學風上。巴黎大學沒有新生訓練、畢業典禮,沒有上、下課鈴,沒有訓導制度,甚至也沒有所謂向心力、認同感。過了上課時間10分鐘還不見老師,學生們就自動退席。而老師講得興起,超過時間,學生也可以鼓噪。遲到、早退、旁聽……一切悉聽尊便。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巴黎大學扮演過極為重要的角色。據有關資料報道,1333年,巴黎大學的神學教授尼古拉作為教皇派駐中國的第二任大主教來到北京(元朝時稱汗八里),所以他被認為是第一個到北京的巴黎大學成員。
巴黎大學的漢學研究
在16世紀耶穌會傳教士來華時,西方世界就已經接觸了儒家經典。但真正當代學術意義上的漢學研究卻萌發於西歐,較為科學地研究漢學的人應首推巴黎大學的阿貝爾·雷馬薩。所以,20世紀前半期,巴黎被譽為“無可爭議的西方漢學之都”。
1814年,阿貝爾·雷馬薩在巴黎大學開設了中國語言學課程。自此,中國語言學在歐洲進入了大學這個神聖的殿堂,被列為專門的學習課程。可見,巴黎大學與中國的交流和交往淵遠流長。
著名學者傅斯年曾經指出:“說到中國學在中國以外之情形,當然要以巴黎學派為正統。”“而近八十年中,以最大的三個人物的貢獻,建設出來中國學上之巴黎學派。”這三個人物是茹里安、沙畹和伯希和。
而巴黎大學中西比較文學講座的主持人、學貫中西的作家與社會學教授艾田蒲則是法國從事中西文化交流與比較研究的一代宗師,對中國文化瞭解頗深。他曾與馬爾羅等人發起成立“中國之友協會”,又於20世紀70年代主持編譯“認識東方”叢書,主要譯介亞洲地區各國的文學作品。
中法高校間的合作
近百年來,巴黎大學作為世界頂級高校,一直與中國高校保持著友好的合作關係,在學術交流、派遣留學生等方面交往與合作日益廣泛,它為中國培養了大量著名人士,例如,嚴濟慈、許德珩、錢三強、陳寅恪、施士元、楊秀峰、王力、王毓瑚、汪德昭等等。其中的施士元於1929年清華大學畢業後赴巴黎大學留學,是居裡夫人為中國培養的唯一博士。
如今,巴黎大學註重在各個方面加強與中國的交往與交流。1999年1月10日,中國書法大展在巴黎索邦大學小教堂舉行。法國總統希拉克在中國駐法大使吳建民、巴黎大學總訓導長暨大學區區長布朗歇、巴黎索邦大學校長莫利尼耶等陪同下前往觀展。原國家主席江澤民同志和希拉克總統都為展覽題了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