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需要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Need)

需要(Need)

目錄

什麼是需要

  需要就是人對某種目標的渴求或欲望。需要是人的行為的動力基礎和源泉,是人腦對生理和社會需求的反映(人們對社會生活中各類事物所提出的要求在大腦中的反映)。心理學家也把促成人們各種行為動機的欲望稱為需要。

  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早期從維持生存和延續後代,形成了最初的需要。

  • 人為了生存就要滿足他的生理的需要。

  例如餓了就需要食物;冷了就需要衣服;累了就需要休息;為了傳宗接代,就需要戀愛、婚姻。

  • 人為了生存和發展還必然產生社會需求

  例如,通過勞動,創造財富,改善生存條件;通過人際交往,溝通信息,交流感情,相互協作。

  人的這些生理需求和社會需求反映在個體的頭腦中,就形成了他的需要。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日益進步,為了提高物質文化水平,逐步形成了高級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

  人有生理需求和社會需求,即需要,就必然去追求、去爭取、去努力。因此,正如一些心理學家所說:“需要是積極性的源泉。” “需要——這是被人感受到的一定的生活和發展條件的必要性。……需要激發人的積極性。”“需要是人的思想活動的基本動力。”

需要的特征

  需要有下列特點:

  1、任何需要都有明確的對象。或者表現為追求某一種東西的意念,或者表現為避開某一事物、停止某一活動的意念。

  2、一般的需要有周期性,周而複始;比較複雜的需要雖然沒有周期性,但在條件適合時,也可能多次重新出現。

  3、需要隨社會歷史的進步而不斷發展。一般由低級到高級、簡單到複雜、物質到精神、單樣到多樣。

  人的需要又表現為以下特征:

  第一,對象性。人的需要不是空洞的,而是有目的、有對象的,而且也隨著滿足需要的對象的擴大而發展。人的需要的對象既包括物質的東西,如衣、食、住、行,也包括精神的東西,如信仰、文化、藝術、體育;既包括個人生活和活動,例如,個人日常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活動,也包括參與社會生活和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的結果。例如,通過相互協作,帶來物質成果,通過人際交往,溝通感情,帶來愉悅和充實;既包括想要追求某一事物或開始某一活動的意念,也表現為想要避開某一事物或停止某一活動的意念,這些意念的產生都是根據個人需要及其變化決定的。各種需要彼此之間的區別,就在於需要對象的不同。但無論是物質需要、還是精神需要,都必須有一定的外部物質條件才能滿足。例如,居住需要房子,出門要有交通工具,娛樂要有場所……

  第二,階段性。人的需要是隨著年齡、時期的不同而發展變化的。也就是說個體在發展的不同時期,需要的特點也不同。例如,嬰幼兒主要是生理需要,即需要吃、喝、睡;少年時代開始發展到對知識、安全的需要;到青年時期又發展到對戀愛、婚姻的需要;到成年時,又發展到對名譽、地位、尊重的需要等。

  第三,社會制約性。人不僅有先天的生理需要,而且在社會實踐中,在接受人類文化教育過程中,發展出許多社會性需要。這些社會需要受時代、歷史的影響,又受階級性的影響。在經濟落後、生活水平低下時期,人們需要的是溫飽;在經濟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時期,人們需要的不僅是豐裕的物質生活,同時也開始需要高雅的精神生活。具有不同的階級屬性的人需要也不一樣,資產階級需要的是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工人階級需要的是自由、民主、溫飽和消滅剝削。由此可見,人的需要又具有社會性和歷史與階級的制約性。

  第四,獨特性。人與人之間的需要既有共同性,又有獨特性。由於生理、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條件因素不同,每個人的需要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年齡不同的人、身體條件不同的人、社會地位不同的人、經濟條件不同的人,都會在物質和精神方面有不同的需要。

需要的種類

  1、自然性需要

  自然性需要有機體為了維持生命和種族的延續所必須的一些需要,是與生俱有的人類的動機需要。

  (1)產生於人的生理機制,是與生俱有的;

  (2)主要表現在以從外部獲得一定的物質為滿足;

  (3)多見於外表,易被察覺;

  (4)有限度,超過了反而有害;

  (5)有周期性。

  2、社會性需要

  社會性需要指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各種經驗的積累所獲得的一種特有的需要,是後天形成的人的高級的需要。

  特點:

  (1)是後天學習獲得的,是由社會的發展條件決定的;

  (2)比較內含,往往蘊藏在內心,不易被察覺;

  (3)大多是從人的內在精神獲得滿足;

  (4)彈性限度大,帶有連續性。

需要的理論

  現代西方普遍接受的是美國行為科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需要可以分為各種等級(五個層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即抱負),反映不同的人的不同要求。此外雙因素理論馬斯洛提出的前兩種需要稱為保健因素,後三種需要稱為激勵因素。

  根據需要層次理論,滿足需要的基本方法有兩種:直接滿足和間接滿足。前者是靠工作本身及工作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獲得的,經營管理的職責在於:在組織、計劃、協調等各項管理活動中尋求滿足職工需要的各種方法,使職工對工作有興趣、有熱情、有自豪感,以致產生高峰體驗。間接滿足是職務外的滿足,是在工作後獲得的,如工資、獎勵、食堂、托兒所、俱樂部等。具體內容如下表:

類 別直接的滿足間接的滿足
生理需要 工作環境工資、獎勵、津貼福利
安全需要操作及心理安全經濟安全、保健待遇
社交需要社交、歸屬金錢、地位、頭銜
尊重需要成長欲、地位欲社會尊敬與贊賞
自我實現需要成就感專家的榮譽

  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基礎上,經過許多行為科學家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需要差異理論。該理論認為,由於條件的不同,需要的重點是不同的(簡化為三種模式)。這種重點的不同具有普遍性和規律性。

  事實上在我看來,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在心裡存在需要概念以後,更多的是要對個體詳細瞭解、因人而異。

  需要在人的個性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它是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的基本動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個體的需要是個體行為積極性和動力的源泉和基礎。人有了物質方面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才會產生行動的積極性;正是個體的這種和那種需要,才促使人們、推動人們去從事這項或那項的活動,去完成這項或那項的任務。正如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中所說:人們“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正是人的各種需要,去促使人們追求各種目標,併進行積極的活動,去實現這些目標,以滿足需要。人對某一方面事物需要越強烈,他的積極性就越高,動力就越大。因此,需要總是帶有動力性、積極性的,而且需要的水平也總是在不斷提高的。

  需要總是在不斷地更新、不斷地增加,需要又總是推動人們去不斷地努力,去不斷地奮鬥。

  需要在人的個性心理中也起著重要作用。需要是人類認識過程的內部動力。為了滿足需要,個人必須通過認識過程解決一定的問題,完成一定的任務。需要在人的個性心理活動中往往又以情緒表現出來。凡是能滿足人需要的事物,則產生肯定的情緒;凡是不能夠滿足人需要的事物,則產生否定的情緒。情緒反映了人的需要是否滿足的標誌,與人的需要毫無關係的事物,則不會引起人們的情緒和註意。

  需要對人的意志的形成和發展也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個人物質和精神方面的需要、社會的需要,會促使人們去為了滿足這種需要和適應這種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併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意志和決心。

  值得註意的是,正確的、符合道德規範的需要,會培養良好的個性、良好的情緒和良好的意志;不正確的、不符合道德規範的需要會導致不良的個性、不良的情緒、不良的意志品質。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54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4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需要"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115.80.7.* 在 2014年4月23日 10:56 發表

言之有理,不過世人如能瞭解’這是人的本能’那這世界就真的是美好的地球村。

回複評論
精英学生会 (討論 | 貢獻) 在 2014年8月12日 10:52 發表

115.80.7.* 在 2014年4月23日 10:56 發表

言之有理,不過世人如能瞭解’這是人的本能’那這世界就真的是美好的地球村。

呵呵...

回複評論
49.113.248.* 在 2015年11月11日 08:15 發表

一dnvzs

回複評論
60.50.170.* 在 2018年1月31日 06:38 發表

號被盜了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