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偏好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流動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
目錄 |
流動偏好又稱靈活偏好,指人們願意以貨幣形式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財富,而不願以股票、債券等資本形式保持財富的一種心理動機。
流動偏好這一概念是凱恩斯最先提出來的,是他的三大心理規律(邊際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貨幣的流動偏好)之一。其目的在於說明利息率對投資量,進而決定就業量這一中心問題。流動偏好用曲線表示則為貨幣需求曲線,在圖形上呈向右下方傾斜狀至流動性陷阱的起點。
1936年,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貨幣通論》,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各種原因,其中提出流動性偏好概念。根據凱恩斯的觀點,如果資本邊際效率不變,投資決定於利率, 而利率又決定於流動性偏好和貨幣數量。貨幣的供給是由中央銀行控制的,如果貨幣供給既定,那麼,利率則取決於人們心理上的流動性偏好。流動性偏好實際上表 示了在不同利率下,人們對貨幣需求量的大小。
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人們之所以偏好保持現金而不願持有資本去獲取收益(利潤),是出於各種動機:或是出於交易的動機,為便於應付日常支出;或是出於謹慎的動機,以便應付意外的支出;或是出於投機的動機,以備投機取利。因此利息就被認為是對人們在一特定時期內放棄這種 流動偏好的報酬。利息率的高低取決於貨幣的供給和需求,流動偏好代表了貨幣的需求,貨幣數量代表了貨幣的供給。貨幣數量是由中央銀行的政策決定的,它的增 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利息率。流動偏好的作用也可以影響到利息率的降低,但是,這種降低總是有一定限度的。因為,當利息降低到一定水平時,人們就不肯儲蓄而保留現錢了。在圖形中,這種利息不能再低的一定點之右,被稱為流動性陷阱或凱恩斯陷阱。此時,無論貨幣數量如何增加,利息率再不會下降。
流動性偏好可以分為三種動機:
①交易動機。即為應付日常交易需要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這一貨幣需求量主要 決定於收入,收入越高,交易數量越大,所需貨幣數量越多。
②謹慎動機。即為預防意外的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這一貨幣需求量主要決定於個人對意外事 件的看法,但從整個社會來看,同收入是密切相關的。
③投機動機。即人們為抓住有利的購買生利資產的機會而持有一部分貨幣的動機。生利資產如債券等有價證券的 價格隨利率升降而向相反方向變化,因此,利率低,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大,利率高,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小。這一貨幣需求量取決於利率的高低。在利率極高時, 投機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量等於零,而當利率極低時,投機動機引起的貨幣需求量將是無限的。也即是說,由於利息是人們在一定時期放棄手中貨幣流動性的報酬, 所以利率不能過低,否則人們寧願持有貨幣而不再儲蓄。這種情況被稱為“流動性偏好陷阱”。
凱恩斯認為,資本邊際效率是遞減的,而利息率下降是有限的,當前者等於或低於後者時,資本家就不願進行投資,從而會造成投資不足,並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因此,他把心理上的流動性偏好看作是使資本主義經濟經常處於小於充分就業均衡的3個基本心理因素之一。
解釋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