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性購物障礙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強迫性購物障礙(Compulsive Buying Disorder,CBD),強迫性購物(Compulsive Buying)、購物強迫症,俗稱購物狂
目錄 |
強迫性購物障礙是由不可抗拒、無法控制的衝動引發過度的、價格高昂的購物,併在購物上花費大量的時間——通常由負面情感引起,最終導致社會、人際和經濟上的困難。
強迫性購物主要表現為過度的購物和購買行為,且由此導致當事人的情緒困擾和障礙以及財務窘境。有強迫性購物症的人自述會有急迫的購物欲望,表現為購買前緊張焦慮,而購買後情緒即得到緩解。
強迫性購物障礙的癥狀[1]
衝動性購物我們都很熟悉:超市結賬時順手再拿一條巧克力,或者在發薪的日子狠狠地買一大筆。但是和這些相比,強迫性購物行為還是很不一樣的。
大多數人購物都是因為物品的價值和效用。而購物強迫症患者購物是為了緩解壓力、得到社會認可,並提升自我形象。
這種購物舉動是一種行為成癮,它的特征是自我控制減弱、對外界的誘惑難以招架。對於患病者和他們的家人,這會造成嚴重的心理、社會和經濟危害。
- 1.沉迷於購物無法自拔;
- 2.為了進一步獲得快感和興奮感,購買的東西越來越高價;
- 3.進行壓制自己購物的欲望、減少花在購物上的金額、不購物等努力,但從未成功;
- 4.作為一種逃避問題的手段或作為緩解糟糕心情而購物;
- 5.當因某種原因沒能成功購物時,一定會找個其他的理由將這次沒買的東西補買了,而這種情況常常出現;
- 6.為隱藏自己沉迷購物的狀況,向家人、醫生及其他人撒謊;
- 7.為獲得購物的錢,進行非法行為如詐騙、盜竊、貪污等;
- 8.因沉迷於購物導致失去人際關係、工作、學業等或導致處於危險邊緣;
- 9.為輓救因購物強迫症所導致的令人絕望的經濟狀態,不惜向他人借錢。
如果以上選項存在5項及以上者,有大概率可能患有“購物強迫症”。
強迫性購物障礙的具體表現[2]
1.衝動購買。 強迫性購買者經常以衝動購買東西,而他們可以不用。 他們經常試圖隱瞞自己的購物習慣。 沒有充分反思的消費可能會導致他們的衣櫥中有許多未開封的物品(鞋子或衣服盒子),因為他們會繼續購買。 強迫性購買者可能會在其產品隨著時間積累後發展成為囤積者(Mueller,2007)。
2.買家高。 強迫購物者在購買時會感到一陣興奮。 欣快(感覺快樂或強大)的體驗不是來自擁有某些東西,而是來自購買它的行為。 當他們看到一個理想的物品並考慮購買時,經常會感受到這種興奮。 而這種興奮可能會讓人上癮。
3.購物以抑制不愉快的情緒。 強迫性購物是一種填補情感空白的嘗試,如孤獨,缺乏控制或缺乏自尊。 通常,負面情緒,例如爭吵或挫折,會引發購物欲望。 然而,負面情緒的減少是暫時的,它被焦慮或內疚的增加所取代(Donnelly等,2016)。
4.內疚和悔恨。 購買之後是悔恨的感覺。 對於他們認為沉迷的購買,他們感到內疚和不負責任。 結果可能是一個惡性迴圈,也就是說,負面情緒推動另一個“修複”,購買其他東西。
5.付出的痛苦 。 用現金支付比用信用卡支付更痛苦(Ariely和Kreisler,2017)。 信用卡的主要心理力量是將購買的樂趣與付出的痛苦分開。 信用卡引誘我們思考購買的積極方面。 事實上,CBD只在擁有信用體系和消費文化的發達國家盛行。
- ↑ Peter Schofield(譯:紅豬).怎麼就管不住消費的手?也許是購物強迫症.果殼.2018
- ↑ Mueller.5種強迫性購買障礙模式.心理學世界.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