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C.荣格)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放大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家,他是分析心理學的始創者,是現代心理學的鼻祖之一

目錄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

  卡爾·榮格,瑞士心理學家。1907年開始與弗洛伊德合作,發展及推廣精神分析學說長達6年之久,之後與弗洛伊德理念不和,分道揚鑣,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出“情結“的概念,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曾任國際心理分析學會會長、國際心理治療協會主席等,創立了榮格心理學學院。1961年6月6日逝於瑞士,他的理論和思想至今仍對心理學研究產生深遠影響。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生平簡介

榮格的童年

  1875年7月26日榮格生於康斯坦斯湖畔一個鄉村的自由主義的新教牧師的家庭,榮格的童年生活是孤獨的,他有兩個哥哥,但都在他出生之前夭折了;他的父母不和睦,經常吵架,母親的性情反覆無常。榮格的父親是路德教派的牧師,過著嚴謹的清教徒生活,幾乎把信仰當成他生命的全部。他家中一共有9個牧師(除了他的父親外還有8個叔伯),家庭中 濃厚的宗教氣氛很大程度上培養助長了榮格的神秘主義傾向。到了6歲之後,除了父親開始教他拉丁語課外,也開始他上學的生涯,藉著和同學們的相處,榮格慢慢發現家庭之外的另一面。多年之後回想起來,他將自己分成了兩個人格——一號和二號。一號性格是表現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此時的他就如同一般的小孩,上學念書、專心、認真學習;另一人格猶如大人一 般,多疑、不輕易相信別人,並遠離人群,靠近大自然。榮格常常是一個人玩,自己設計出各種模仿宗教儀式的游戲;他喜歡獨自面對美麗的湖光山色,享受與大自然默契的愉悅,領悟大自然給他的神秘啟示。榮格從小就喜歡幻想,對夢中的怪異世界感到好奇與焦慮。

  十二歲的時候,發生了一件確實改變命運的事情。一個初夏的中午他等待同學時,一個男孩猛然推倒了他,腦部受到了重擊。接下來的幾個月內,似乎有種神秘的咒語縈繞在榮格的腦中,每當必須回到學校或者面對功課時,便陷入了昏厥的狀態。這種狀況的持續使其父母憂心不已,從各處請來的醫生亦無法提出有效的治療方 法,甚而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癲癇的狀態。但慢慢的,他用意志力來面對這個問題:一開始,在認真十分鐘後,暈眩的感覺襲上心頭,但榮格未放棄,持續地強迫自己繼續看著父親的拉丁文書,經過了幾個星期的努力後,一切又回覆了原狀,彷佛一切都沒有發生過。日後回憶起這件事,他視其為經歷一次“精神官能症”。這個精神官能症對他而言是個秘密,一個可恥的秘密。但它卻誘發了榮格一種非同尋常的勤奮,每天五點準時起床,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自己,並非做做樣子罷了。

  同一時期內,榮格還有一段重要的經歷。這段經歷就如同剛從濃密的雲層探出頭來一般,他找到了他自己,開始擺脫了以別人的意志來過生活,對自己有絕對的權威,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學校和都市生活則是占去了他的大部分時間。漸漸地,他越來越認同一號人格以及所發現的新自我,二號人格的世界則慢慢地消逝,二號人格容易讓他感到沮喪,他從二號人格的先入之見中解脫出來。他亦開始接觸西方哲學史,系統性的探討自己所擬定的問題,深深為柏拉圖、畢達歌拉斯、恩培多克勒所吸引。對榮格而言,他們的思想很美,富有學術氣息,不像亞裡斯多德式的唯智論令人生煩。在其中,最令榮格興趣的莫過於叔本華Schopenhauer)的著作,他對世界陰暗面的描述相當的符合榮格的看法:對於上帝,他們皆認為上帝樂於喚起人們的陰暗面更勝於光明且積極的一 面,這對自幼便開始懷疑上帝是否為完美的榮格而言,無疑是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夥伴。

偉大的求學時光

  1900年獲得巴塞爾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02年又獲得蘇黎世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05年任該校精神病學講師。

  大學生活對榮格而言是一段美好的時光,他結交了許多和一樣對叔本華、康德有興趣的朋友,在幾次兄弟會會議中,他亦發表了關於神學和心理學的演說。大一時,他對某位神學家論述精神現象的書發生了興趣,這本書詳述了《唯靈論》的起源,書中都是小時候耳熟能詳的例子,像鬼魂這類的描述。對榮格而言,這個新天地為他的生活帶來一片色彩,雖然連最親的朋友都認為這比他沉迷於神學還糟糕。畢業後,榮格選習精神醫學方面的課程和臨床實習,但課程內容卻不是那樣的讓人感興趣。在當時的醫學界中,精神醫學並未有完整的發展,醫生們和門外漢差不了多少,精神疾病就猶如無藥可治的絕症一般。就在一次參加國家考試的經歷中,他掀開了由埃賓所編的教科書,映入眼帘的序言大概是由於精神醫學的發展還未完全,精神醫學的教科書或多或少被貼上了主觀的烙印。震撼了他的心靈,作者將精神病患歸類為人格方面有問題,在這一閃即逝的啟示中,榮格獲得清晰的概念,認識到精神醫學是一生中唯一的目標。1900年的12月,他在蘇黎士的伯戈爾茨利精神病院謀得了助理醫師的執照,離開充滿腐朽傳統氣息的巴塞爾。

  這所嚴格一如修道院的精神病院開啟榮格的精神醫學之旅。頭幾年,他一直對“精神病患的心中到底在想些什麼”這個問題感到好奇,但是身邊的人卻無法完整的回答他,和這個問題比起來,如何去診斷這些人更能引起他們的興趣。以當時的趨勢而言,病人的人格和個性是毫無關係的;病人們按照他的診斷病歷和詳細紀錄而硬性分類,病患們的心理狀況無法吸引醫師們的興趣。

  1904年至1905年期間,榮格並積極的參予由佈雷勒領導的一個實驗計劃,主題是如何治療早發性痴呆的問題,後來佈雷勒則將它改名成精神分裂症。在佈雷勒的指導下,榮格進一步的發展了“字詞聯想”的測驗方式,藉著病患們對一連串經過挑選的字詞的回答方式和反應時間,來分辨出不同型態的心理情結及其原因。接著,他也嘗試將電壓檢流計探測皮膚和和線的方式來量度病患們的心理狀態,試著把字詞聯想測驗使用在偵測 罪犯上。1905年,榮格的努力獲得了回報,他升任為蘇黎士大學的精神醫學講師,併在同年升格為精神科醫院的資深醫師,主講精神心理學,也講授佛洛伊德的 精神分析以及原始人心理學。隔年,他寄給弗洛伊德有關於字詞聯想的研究結果,為生命帶來了另一項轉折點。

遇見人生中最重要的人

  1907年3月,榮格和弗洛伊德第一次在維也納會面,並長談了足足13個小時。對榮格而言,弗洛伊德是他所遇見最重要的人,沒有人可以和他相比;對弗洛伊德而言,榮格非猶太人的背景正好可以破除只有猶太人才關心心理分析的偏見,他很器重榮格,稱榮格為“我親愛的兒子”。希望他繼承自己的事業,認為“當我所 建立的王國被孤立的時候,惟有榮格一個人應該繼承它的全部事業”。1911年,弗洛伊德不顧其他人的反對,推薦榮格擔任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的第一任主席。 同時榮格也是該協會第一本心理分析期刊的主編。

  慢慢的,他們兩個人的思想出現了差距,除了對心理學的看法不同之外,弗洛伊德有如父親式的 權威亦讓榮格受不了。在一次的交談之中,弗洛伊德說:“榮格,我要你答應我一件事,就是永遠不要放棄性的理論,我們要讓它變成一種教條,一種不可撼動的堡 壘。”但榮格對弗洛伊德的性的理論抱持著許多疑點,更無法認同“教條”及“堡壘”這樣的字眼,彷佛要壓下所有對性理論的懷疑,而這一切和科學判斷扯不上關 系,只是個人的權威的擴張罷了。在這次的談話過後,榮格便知道兩人的分裂是不可避免的了,弗洛伊德需要的可能只是一個聽話的乖孩子,能毫無保留的接受他的理論,但榮格需要的卻是一個能和他切磋琢磨,將心理學發揚光大的夥伴,並且他不想犧牲自己思想的獨立性。

  1909年3月,就在榮格拜訪弗洛伊德的最後一個晚上,弗洛伊德認命榮格為心理分析運動的繼承者,並開始對他描述自己的看法,但每當榮格問及對靈學的看法時,弗洛伊德卻常常以物質主義者的偏見來反駁,斥為無稽之談。而對於弗洛伊德淺薄的實證主義,榮格有好幾次想做出尖銳的辯解。就在這受封為繼承人的夜晚,榮格竟然嘗試要推翻整個弗洛伊德 理論的架構。這次的交談,對他們的關係有著致命性的打擊。心理分析學派也面臨分裂成維也納和蘇黎士——也就是弗洛伊德和榮格兩派的危機,直到桑德·法蘭茲發表了著名的聲明:“榮格正式不再信仰佛洛伊德。”,分裂方告公諸於世。

他的危險歷程

  跟弗洛伊德決裂之後,榮格開始了他的危險歷程。此時39歲的他,猶如走入一條死衚衕,朋友和同事們背棄了他,他也對科學書籍不感興趣,在1914年時,他辭掉了職位,開始了一連串的旅行,並專心的去探討自己的潛意識。1918年,他踏上面對潛意識的道路,竭力尋找歷史人物心路歷程的資料,以避免因自身的個人偏見對病人產生誤判。他認真研究諾斯替教派作家的作品,因為它們最早正視潛意識世界,並探討其內容和受到直覺世界影響的種種意象。他又從煉金術學中找到和諾斯替教派的歷史關聯,併發覺這個奠基於中世紀的自然科學其實可稱為古代和現代的潛意識心理學溝通的橋梁。榮格發現,分析心理學以一種奇特方式和煉金術學不謀而合;在閱讀古老的書本時,他發覺所有的事物都能各得其所,包括各種幻想意象、他在實踐時所累積的經驗和知識、以及他從其中所得到的結論。在榮格的看法,意識心理學能滿足對現實生活的解釋,但如果要解釋精神官能症,一份既往病史則是必須的,因為它比意識里的知識更深刻地反映一個人;另外,每當需要作非比尋常的決定時,我們就會做夢,如何詮釋這個夢,也需要比個人記憶中更多的知識才行。

  1916年榮格在巴黎就自我和潛意識的關係發表了一次講座,並於1921年出版了《心理類型》一書,他希望能藉著這本書來界定自己的觀點和佛洛伊德及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是有所出入的,主要的目的在於探討個人對世界、他人、和事物的關係,並討論了五花八門的意識層面,亦即意識頭腦對於世界可能產生的態度。接著,他就宗教和心理學的關係發表著作,出版《基督教時代》,嘗試解釋基督的出現如何符合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對基督現象的研究,讓榮格重新思考如何依據個人的體驗來表達自身的現象問題,意識和潛意識之間的交互作用,從潛意識到意識的發展,以及人格對每個人的衝擊。

  慢慢的,他將心中的思緒結合,合成了他分析心理學的大綱。他的意識心理學研究的是 心靈的結構和動力,分為意識和潛意識兩部分,後者扮演補償意識型態的角色,如果意識太過於偏執相對的,無意識便會自動的顯現,以矯正平衡。潛意識可以透過內在的夢和意象來調整,也可能成心理疾病,它的內容可以外顯出來,以投射作用的方式出現我們的周遭生活。找到心靈力量的動向則是心理分析人員最重要的工作。他指導許多前來求診的人,讓他們接受並學習他的方法,成為心理分析家。但是他常告訴他的學生們:“分析是面對面的參與,每一個病人都是獨特的例子,而且,只有受過傷的醫生才知道要如何助人。並且記住,不要追問病人嬰兒時期的記憶,不要忘了靈性方面的問題,更不可忘記病人的秘密故事。”

  1913年10月,榮格辭去《國際精神分析年鑒》主編職務;1914年又辭去了國際精神分析學會主席職務,然後又退出了學會。

榮格的晚年

  晚年的榮格繼續為尋找現代人面臨的精神矛盾找尋答案,他隱居於在蘇黎士湖旁,完全按照自己設計規劃的塔樓式住屋中。他在這個安靜、能和大自然合而為一的地方默默的思考著,陪伴的是在1925年前往東非途中所遇到的英國女人露絲.貝利,太太艾瑪早在1955年就過世了。

  1961年6月5日,生命中的最後一天,他飲下最後一瓶葡萄酒,這位當代思潮中最重要的變革者和推動者,安然的病逝於湖上的家中。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的思想及著作

榮格心理學的人格面具和人格

  榮格認為集體無意識反映了人類在以往歷史進化過程中的集體經驗。人從出生那天起,集體無意識的內容已給他的行為提供了一套預先形成的模式,這便決定了知覺和行為的選擇性。我們之所以能夠很容易地以某種方式感知到某些東西並對它作出反應,正是因為這些東西早已先天地存在於我們的集體無意識之中。集體無意識一詞的原意即是最初的模式,所有與之類似的事物都模仿這一模式。他曾對下麵四種最初的模式作過詳盡的論述。

  一是人格面具。所謂人格面具,即指一個人公開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於給人一個好的印象,以得到社會的承認,保證能夠與人,甚至不喜歡的人和睦相處,實現個人的目的。

  二是阿妮瑪。這是男性心理中女性的一面。他認為每個人都天生具有異性的某些性質,要想使人可知和諧平衡,必須允許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性質在人的意識和行為中得到展現。如果一個男人展現的完全是男性的氣質,那他的女性氣質始終留在無意識中,那麼,他的無意識就有一種軟弱、敏感的性質,所以那些錶面最富於男子氣的人,內心又往往十分軟弱柔順。有些男人則反其道而行之,過分突出阿妮瑪以至顯得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有的甚至患上易裝癖、戀物癖,或者成為富於女性氣的同性戀者。

  三是阿妮姆斯。阿妮姆斯是女性心理中男性的一面,它為女性提供了一個理想化的男性形象。那就是英勇強悍、聰明機智、才華橫溢、體格健壯。榮格認為對一個女性來講,否認她的男性傾向,就是否認她精神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這是不幸的;但另一方面,一個過分強調男性特征的女性也同樣是不幸的。

  四是暗影。這是精神中最隱蔽、最奧秘的部分。由於它的存在,人類就形成不道德感、攻擊性和易衝動的趨向。暗影代表一個人的性別,同時影響著這個人與其他同性別的人的關係。他們往往把自己受壓抑的暗影衝動強加到別的同性別的人身上,因而與同性別的人之間總處不好。唯有當自我與暗影相互協調和諧時,人才會感到自己充滿生命的活力。

  除集體無意識理論外,榮格還提出了人類心理類型說。他勾勒了八種不同類型的人,一種是外傾思維型。這種人按固定的規則生活,客觀、冷靜,善於思考但固執己見。他們通常壓抑天性中性感的一面,因而顯得缺乏鮮明的個性,甚至冷漠無情。如果壓抑過分,則會變得專制、自負、迷信,拒絕接受任何批評。

  一種是內傾思維型。這種人喜歡離群索居,由於判斷力貧乏而不願社交。他們極端聰明卻又不顧實際。發展過度就會變得頑固執拗,剛愎自用,不體諒別人,驕傲自大,拒人於千里之外。

  一種是外傾情感型。這種類型的人以女性較多,她們理智屈從於情感,往往表現為反覆無常,朝秦暮楚,多愁善感,浮誇賣弄,過分殷勤,強烈地依戀他人但情感並不執著。

  一種是內傾情感型。這種人文靜多思,敏感憂郁,沉默寡言,難以捉摸,然而有時又表現得恬淡寧靜、怡然自得,給人以莫測高深之感。

  一種是外傾感覺型。這種人追求歡樂、善於社交、不斷尋求新的刺激,他們頭腦清醒但對事物淺嘗輒止,他們情感淺薄經常沉溺於各種嗜好,具有戀態行為和強迫行為。

  一種是內傾感覺型。這種人愛好藝術,沉浸在自我主觀感覺中,與自己的內心世界相比,他們覺得外部世界索然乏味。這種類型的大多數人表現得較為沉靜、隨和,有一定的自製力,但思維和情感大都不夠深沉。

  一種是外傾直覺型。這種人異想天開,喜怒無常,見異思遷,好高鶩遠,一個問題沒解決又忙於解決另一個問題,不能持之以恆,由於情感轉移快,難得知己。

  最後一種是內傾直覺型。這種人往往是能產生一些新奇觀念的夢想家,別人看他們不可思議,而他們自己卻自視甚高,自以為是不被理解的天才。

榮格的著作

  榮格著作極豐,全集共19捲,其中捲6至捲9是他理論體系的主幹,包括心理類型、心理結構與動力,原型與集體無意識等方面的研究。

  主要著作有:

  • <<力比多的轉化和象徵>>(1912)
  • <<潛意識心理學>>(1912)
  • < <心理類型>>(1921)
  • <<分析心理學的貢獻>>(1928)
  • <<尋求靈魂的現代人 >>(1933;臺灣中譯本黃奇銘譯,1971;大陸中譯本為蘇克譯,1987)
  • <<集體潛意識的原型>> (1936)
  • <<人格的整合>>(1940)
  • <<心理治療的實踐>>(1954)
  • < <分析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1958;中譯本成窮等譯,1991)
  • <<記憶、夢、反思>>(1961;中譯本劉國彬等譯,1988)等。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語錄

  • 人類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純粹的自在的黑暗中點亮一盞燈。
  • 性格決定命運。
  • 思想的動搖並非正確與錯誤之間左右不定,而是一種理智與非理智之間徘徊。
  • 當愛支配一切時,權力就不存在了;當權力主宰一切時,愛就消失了。兩者互為對方的影子。
  • 適用於一切的生活處方並不存在。
  • 由於具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得以邁出了動物界。
  • 不是歌德創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創造了歌德。
  • 沒經過激情煉獄的人從來就沒剋服過激情。
  • 文化的最後成果是人格。
  • I+We=Fully I,(我+我們=完整的我)。
  • 外向直覺型個性適合於當今許多革新領導人物。
  • 孤獨並不是來自身邊無人。感到孤獨的真正原因是因為一個人無法與他人交流對其最要緊的感受。
  • 理解自身的陰暗,是對付他人陰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 與其做好人,我寧願做一個完整的人。
  • “恐懼與可怖都隱藏在表層底下,在我們心靈的深處。
  • 你們碰到深層精神,就會感到那冷酷,
  • 併為那痛苦叫嚷。
  • 深層精神與鋼鐵、火焰結合去。
  • 你們害怕深層也是對的,因為他確實充滿恐懼。
  • 信仰的最大罪過,在我看來,就在於排斥經驗。
  • 我們拒絕承認,一切更美好的東西都是以某種更大的代價而換來。
  • 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清醒
  • 要學習太陽一樣,只是發出光和熱,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有所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
  • 一個人畢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時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 創造不是來自智力,而是來自源於內在需要的游戲本能。創造性頭腦與它所鐘愛的對象玩耍。
  • 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決定著一切。
  • 當你開始理解黑暗,沉默與和平就會來到你頭上。只有那不理解黑暗的人才會恐懼夜晚。
  • 我們要成為聰明的傻子。聰明征服世界,單純卻征服靈魂。事情都是相對的,亦是有度的。
  • 對於普通人來說,一生最重要的功課就是學會接受自己。
  • 如果沒有悲傷與之平衡,“快樂”這個詞將失去意義。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1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4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61.164.123.* 在 2015年5月23日 12:57 發表

回複評論
111.19.96.* 在 2017年5月16日 20:04 發表

感覺內容有點少

回複評論
120.42.90.* 在 2017年5月18日 17:58 發表

路過補充了點小簡介

回複評論
112.87.13.* 在 2017年6月12日 21:31 發表

。。。。。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