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伯特·艾利斯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阿爾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1913--2007),超越弗洛伊德的心理學家。在美國,他被公認為十大最具影響力的應用心理學家第二名(卡爾·羅傑斯第一,弗洛伊德第三)。 理性情感行為療法之父、認知行為療法的鼻祖。投身心理治療工作近60年,診治了15000多名飽受各種情緒困擾的人,併在紐約創立阿爾伯特·艾利斯理性情感行為療法學院。 史上最長壽的心理學家。2007年安然辭世,享年93歲,被美國媒體尊稱為“心理學巨匠”。
阿爾伯特·艾利斯的生平[1]
1913年9月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市的一個猶太家庭,是三個孩子中的長子。艾利斯的父親是一位商人,經常在外商務旅行,對孩子們的關心很少,他的母親則熱衷於自己的想法,喋喋不休,但從不願傾聽。在艾利斯的記憶中,母親和父親一樣,對孩子感情冷漠。艾利斯的兒童和青少年時代可謂多災多難,但他頑強努力,堅韌不拔。他起初的理想是成為作家,於是打算先進商學院主修商科,等畢業後賺足錢後從容進行自己摯愛的寫作,但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打破了他的計劃,從1939年起,他開始研究性、愛、婚姻和家庭關係等問題。他發現自己有能力為性或情愛方面遭遇困擾者提供咨詢,為獲得有效的咨詢資格他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學習心理學,1943年獲得臨床心理學碩士,1947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艾利斯的個人經歷也為他日後進行理論探索提供了範例。他回憶說自己的童年經歷帶給他的收穫之一是使他成為一個很會自救的人,當不快樂襲來的時候,他總是儘力減少自己的不愉快。這使他自認為是自己的治療師。另一方面,童年時母親經常的遲歸帶來的擔憂讓他變得容易焦慮,與之相伴而來的是他的害羞,從怕權威人物(如校長)到怕在公開場合說話,怕女孩。19歲時,為了戰勝自己,他強迫自己在植物園裡花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跟100個女孩子說話,可見他的勇氣與毅力。艾利斯起初也是追隨潮流使用精神分析的理論,但在實踐中他對精神分析的有效性持懷疑態度,並由此開始反對精神分析,1955年他提出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合理情緒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簡稱REBT)。這個理論得到大家一致推崇,有人甚至認為他是自弗洛伊德以來唯一創建具有自己理論體系的心理治療學派的心理學家,也有人稱他為認知一行為治療之父。著有《心理治療的理性與情感》(1962)、《理性生活新指南》(1961)、《理性情緒療法手冊》(1977)、《如何在憤怒控制你之前控制它》(1998)等著作,2007年,艾利斯壽終正寢,享年93歲。
阿爾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緒療法[2]
阿爾伯特·艾利斯是認知治療的早期倡導者之一,他創建了理性情緒療法(rational emotive therapy)(Ellis&Harper,1975)。有人把認知療法和行為療法結合起來,為了和這種結合相一致,最近艾利斯把自己的療法稱為理性情緒行為療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Ellis,2003)。艾利斯認為,人變得抑鬱、焦慮、傷心,是因為錯誤的推理和非理性想法。艾利斯將此描述為一個A—B—C過程。舉例來說,假設你的男朋友/女朋友今晚打來電話說要和你分手。這就是A,艾利斯稱它為誘發事件(activating experience)。然而,當來訪者尋求心理治療時,他們會認為理由是C,即情緒結果(emotiona consequence)。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感到抑鬱、內疚、憤怒等。但是依照邏輯,如何從A到C呢?為什麼個人的挫折或損失會導致那麼強烈的消極情緒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你已在這一過程中加入了一步,B—非理性觀念(irrational belief)。從和伴侶分手的邏輯推論出你應該抑鬱的唯一方式是你還對自己說過類似這樣的話:“我應該被生活中的每個人喜愛,被每個人接納”,或者“離開這個人,我永遠都不會快樂”。當然,這樣的想法顯然是不合理的。但這些非理性觀念就這樣占據著很多人的思想,他們需要專業人員的幫助才能認清其思維方面的弱點。
艾利斯還認為,每個人內心深處都隱藏著許多非理性觀念並依賴著它們。假設你的某一門重要的功課考試失敗(A)。如果你遵循如下的非理性觀念:凡是重要的事情我必須做得很好(B)。那麼你就會得出結論:這真是一場災難。你會因此變得過度焦慮(C)。一個理性情緒療法的治療師就會跟你說:失敗的確是不幸的,也是你不想發生的,但你沒有理由過度焦慮。希望自己做的每件事總是很完美只會導致失望和挫折。下表列出了一些常見的非理性觀念。艾利斯(1987)指出,有些觀念一眼就能看出是非理性的,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鑒別,也容易改變。但有些觀念就比較微妙和難以捉摸,在改變的時候會遇到較大阻力。
理性情緒療法的目標可分成兩步。首先是讓來訪者查找他們依賴於什麼樣的非理性觀念,並認識到推理上的錯誤。第二步是治療師與來訪者一起用合理的觀念取代非理性觀念。例如,為了取代你認為戀愛失敗是使你變得抑鬱的原因,你就要告訴自己,儘管你喜歡穩定的戀愛關係並希望繼續維持這段關係,但你知道並不是所有的關係都會發展順利。你也知道這並不意味著就沒有人會再愛你或是你再也不可能與別人展開一段新戀情。因此,儘管A的內容還是一樣的:我和我的伴侶分手了,但B的內容卻不同了。因為這種情況被看做令人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是大災難,沒必要變得過分抑鬱——原有的C。
下麵的例子摘自艾利斯為一位女士的治療過程(Ellis,1971),從中可以看出理性情緒療法是怎樣改變錯誤想法的。
來訪者:哦,這就是困擾了我很長時間的整件事。我總是害怕我會出錯。
艾利斯:為什麼?你害怕什麼呢?
來訪者:我不知道。
艾利斯:你說當你犯錯誤時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壞女人,是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
來訪者:對,我差不多總是這樣。每次犯錯誤,我都懊悔得想死幾千遍。
艾利斯:你在責備你自己。但是為什麼?你害怕什麼?你那樣做會對你以後有幫助嗎?會讓你減少犯錯誤的次數嗎?
來訪者:不會。
艾利斯:那你為什麼還責備自己呢?為什麼你一犯錯誤就變成卑鄙小人了呢?有誰那樣說過嗎?
來訪者:我想那是我的一種感覺。
艾利斯:是你的一種觀念,就是“我是一個卑鄙小人”。那麼你就會有這樣的感覺:哦,真糟糕!真可恥!這種感覺就伴隨著觀念產生了。你還會說:“我應該不是這樣的,我是不應該犯錯的!”事實上你應該這樣想:“哦,看看.我又犯錯了。我不願意出錯。那我怎樣才能避免下次犯錯誤呢?”……
來訪者:我們又回到瞭如你剛纔所說的對贊同的需要上了。如果我不犯錯,人們就會尊敬我。如果我做每件事都很完美——
艾利斯:是的,就是這個。這就是你的錯誤觀念:如果你從來不犯錯誤,每個人就都會喜歡你,而且對你來講這是必要的……但事實上是這樣嗎?設想一下你從來沒有犯過錯誤,每個人都會喜歡你嗎?也許他們有時候會討厭你的無理,難道不會嗎?
理性情緒療法的治療師向來訪者提出挑戰,讓他們找出自己的非理性觀念,並認識到這些觀念是怎樣導致他們得出錯誤結論的。當然,這並不容易做到。多數人容易找出朋友的哪些想法是錯誤的,但當自己有情緒問題時,情況就不同了。理性情緒療法經許多來訪者驗證是成功的,這對近些年來認知取向在心理治療中運用的增多做出了貢獻。
- 情感直接來自我們自己的想法、觀點、態度和信仰。
- 人們不只是變得不安;他們加劇了自己的不安。
- 我強迫自己,強迫自己在公共場合講話,無論會產生怎樣的不適感,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直到這種不適感消失,而且我也開始享受這種感覺,這種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也是九年後我決定成為一名心理治療師的主要原因之一。?
- 既然我意識到我在公眾面前會感到不適,有時甚至會表現欠佳,為了避免自己陷於這樣的處境,我決定不再過多地去關註於成功。雖然我還是想獲得成功,但成功對我來說已不是絕對必需的了。?
- 幸運的是,大多數嚴重的或不健康的焦慮心理都是自我塑造的,更加值得慶幸的是,你完全有能力去消除或緩解這種焦慮心理。?
- 不切實際的焦慮主要源於不正確的誇張性思維——人們通常都會產生這種思維。
- 人類真是不幸,他們往往會編造一些非理性的恐懼,自己嚇唬自己;而為了應對這些恐懼感,他們還會做一些非常愚蠢的事情。?
- 健康的焦慮症包括謹慎、警惕和抵制潛在的危害等情緒。不健康的焦慮症包括恐慌、驚駭、震驚、恐懼、戰慄、哽咽、麻木以及各種使你置身於警戒狀態的身心痛苦,可以肯定的是,你會警惕一切潛在的危險,但通常情況下這會幹擾你應對危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