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板經濟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編輯]
黑板經濟學是指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理論成立的前提條件過於抽象,不能解決實際經濟(社會)問題。羅納德·哈里·科斯曾把西方二十世紀初形成的主流經濟學稱之為“黑板經濟學”,這種經濟學只註重抽象的演算,忽視現實的經濟現象,就如同閉門造車。行為經濟學家和科斯一樣,從反思和革新“黑板經濟學”的過程中發現了自己的嶄新道路。
例1:新古典經濟學最優均衡實現的前提條件(假設):
例2:新古典經濟學中的企業(廠商)是一個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實體。該理論假設只有在市場交易不受限制、完全信息以及完備界定的私人產權的三個條件下才能成立。
另外,在半個多世紀以來,經濟學教育一直被薩繆爾森(P.Samuelson)的教科書統治。現在人們批評的“黑板經濟學”,就是指薩繆爾森忽略了真實世界的細節,用機械論的思維來理解紛紜複雜的經濟過程。薩繆爾森的世界觀,乾凈漂亮,整潔明快,但因為毫無細節,所以沒有用處。而20世紀70年代興起的新制度經濟學正是對黑板經濟學進行了批判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