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避稅效應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避稅效應(Tax Avoidance Effect)

目錄

避稅效應概述

  避稅效應的解釋源自於Branch(1977)和Dyll(1977),該假說認為在年終之前出售已經發生較大損失的證券,然後買進一種對等證券。這樣就為投資者帶來了損失,從而減少應稅收入。由於出售是在十二月的後期,買進是在一月的初期,因而在上年末市場成交量異常放大,價格下降,而在一月初價格反彈,由此帶來一月份的高收益

避稅效應案例分析

  A國的跨國甲公司在B國和C國有乙、丙兩家子公。乙公司當年盈利3000萬元,按5%的固定股利率,年終應向甲公司支付股息:3000×5%=150 萬元;公司當年盈利2000萬元,按4%的固定股利率,年終應向甲公司支付股息征收20%的所得稅。為逃避這部分稅收,乙公司、丙公司將市場價值400萬元和200萬元的商品公別以250萬元、120萬元賣給了甲公司,以代替股息支付。

  避稅效應分析:

  (一)正常支付股利時的稅負

  乙公司應納稅額=150萬元×20%=30萬元

  丙公司應納預提稅稅額=80萬元×20%=16萬元

  共應納預提稅稅額:30+16=46萬元

  (二)以商品代替股息支付時的稅負: 乙、丙公司將商品以低價售給甲公司,甲公司從中獲得與股息等值的回報,乙丙公司因支付方式改變,且無盈利,既可避免所得稅,又不必納預提稅。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7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Cabbage,Zfj3000,Dan,Yixi,Lidaxia227,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避稅效應"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