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迷因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迷因(Meme),也稱米姆、模因、迷米等

目錄

什麼是迷因

  迷因是道金斯為了在基因之外,延伸演化的概念最初創造的學說,以三個一般過程描述生物演化的基本原理。道金斯認為迷因若果真是複製子,它們就會像基因一樣,為自己競爭複製的機會。迷因學與社會演化學的差異在於,迷因學是以非基因的文化為天擇單位,社會演化是一種基因中心觀點,以遺傳物質分子為天擇單位。

  迷因這個詞是在1976年,由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一書中所創造,將文化傳承的過程,以生物學中的演化規則來作模擬。迷因類似作為遺傳因數的基因,為文化的遺傳因數,也經由複製(模仿)、變異與選擇的過程而演化。舉例而言,某個人類大腦中的觀念(迷因),經由模仿或是學習複製到不同人的大腦中。而經過複製的觀念並不會與原來觀念完全相同,因此產生變異。這些相似但是有所不同的觀念,則在散佈時互相競爭,因此出現類似天擇的現象。也稱為米姆,彌、迷米、彌母以及模因等,是文化信息傳承時的單位。

迷因的由來

  迷因不但存在,還會演化。這個點子問世很久,大眾才註意到它在人類演化中是個強大的力量。1976年,英國牛津大學的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暢銷書《自私的基因》中,鑄造了“迷因”這個詞。在那本書里,道金斯以三個一般過程描述了生物演化的基本原理:在信息反覆複製的過程中,要是發生變異,而且只有某些變異受青睞,而不是其它的變異,演化必然發生。這個迴圈重覆許多次之後,存活的複本族群會逐漸獲得新的性質,那些性質讓它們更能在製造複本的競爭中脫穎而出。這個過程沒有操控者,卻能從混沌中創造式樣。道金斯將受到複製的信息稱為複製子(replicator),並指出大家最熟悉的複製子是基因。他強調,任何複製子都能導致演化,因此他發明瞭迷因的點子,以它當例子。

  迷因在人與人之間複製,結果並不完美,就像父母的基因複製給子女,有時並不正確。如聽來的故事添枝加葉、忘記一首歌里的一個字、改造舊技術、以老點子發明新理論。這些變異,有的會有人繼續複製下去,其它的就失傳了。因此,迷因是真正的複製子,擁有釀成新的達爾文演化過程的三個性質:複製、變異、天擇。

迷因的目的

  道金斯發明這個新詞,只是希望讀者不要認為基因才是“演化最要緊的物事──天擇的單位”。事實上他的點子引起了轟動。要是迷因果真是複製子,它們就會像基因一樣,為自己競爭複製的機會。這個結論與大多數演化心理學者的假定抵觸,因為他們認為:人類文化的終極功能是為基因服務,協助基因存活。社會生物學的奠基者威爾森(E. O. Wilson)有句名言:基因控制著文化。文化也許會朝向不利於散播基因的方向發展,但是以基因為標的的天擇遲早會將文化拉回正道,就像主人控制著不太聽話的狗一樣。根據這個觀點,迷因就是基因的奴隸;複製迷因的腦子到底是基因建造的,能協助基因擴散的腦子才能興旺。但是,要是如道金斯所說的,迷因是複製子,那麼迷因就會追求自己的利益,逮著機會就進行複製。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塑造了我們的心靈與文化,才不管基因死活呢。

迷因的作用

  迷因概念能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產生新的看法,一旦領悟,每件事物都會變得與以往不同。以迷因的心眼看世界,每個人都是製造更多迷因的機器──繁殖的工具、複製的機會、必須競爭的資源。我們不是為自己的幸福而創造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的理性自由人。我們是廣大演化過程的一部份,在其中,迷因是不斷演化的複製子,而我們是複製迷因的機器。

  這個新看法既精彩又教人害怕:它魅力四射,因為只需要一個簡單的理論就能涵蓋所有人類的文化與創造力,以及生物演化;教人害怕,因為它似乎將大部份人性(我們的活動、智識生活)都化約成一個“無心”的過程,不假思索。但是這個看法符合實情嗎?迷因學能協助我們瞭解自己嗎?迷因學能產生可以檢驗的預測嗎?換言之,就是用來做科學研究。要是不能,迷因學就毫無價值。

  迷因是複製子這個點子,正是我們的人類演化理論所欠缺的部份。說明我們獨有的特質,還有我們怎麼會發展出複雜的文化與社會,迷因學會非常有用。我們與其它動物不同,因為世上只有我們人類在過去某個時間里演化出廣泛而一般的模仿能力。這種能力將新的複製子釋放出來,那就是迷因。迷因從那時開始繁殖,把人類當做它們的複製機具,就像基因利用細胞之內的複製機具。從那時起,人類這個物種就由兩種複製子設計,而不是一種。這就是我們與地球上其它數百萬個物種都不同的原因。這也就是我們演化出大腦子、語言,以及其它人類特有的“多餘”能力的機制

迷因的典例

  這個現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病毒型迷因。連鎖信(無論紙本還是電子信)的內容是少許書寫信息,包括以威脅(要是你沒有使這封信繼續流傳,就會倒霉)與許諾(複製者有金錢報酬,還能幫助朋友)加持的“複製我!”威脅與許諾都是空話,任何人複製信件都是做白工,全不打緊;這些迷因之內有個可以確保自己能複製、散播的結構。

  道金斯認為,世上各大宗教也有這種特質。人類歷史上興起過無數由魅力型領袖領導的小型信仰團體,只有少數擁有讓它們能夠生存下去的特質:以威脅與許諾加持的“複製我!”指令。在宗教里,威脅是死亡或永世不得超生,許諾是永受庇佑。成本是一部份收入、一輩子奉獻傳教事業,或出錢出力建造廟宇、教堂,以進一步促銷迷因。基因甚至可能受迷因的直接傷害,例如宗教要求的終生守貞義務。 並不是每一個擁有適當病毒結構的宗派(或連鎖信)都成功了。所有威脅、許諾都在競爭一個有限的資源──人的註意力,而經驗與懷疑像是心靈的免疫系統,更有效,或更惡毒的才能勝出。宗教並不完全像病毒一樣;例如,宗教能撫慰人心,創造歸屬感。總之,絕不能誤以為迷因就是病毒。大部份迷因就是構成我們生活的那些東西,包括語言、政治系統、金融機構、教育、科學、技術。這些都是迷因(或迷因的聚合體),因為它們都在人與人之間複製、流通,在人類記憶與文化的有限空間中,競爭存活的機會。

迷因的評價

  迷因學是新興科學,正在為建立自己的地位而奮鬥,還要面對許多批評者。有些批評者只是搞不清楚迷因概念而已。迷因像基因一樣,只是信息,它們只有兩種命運:不是給複製了,就是沒有複製。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迷因是“自利的”,而且擁有複製子的能力。在其它方面就不能這麼說。迷因不是魔幻物事或無所依附的柏拉圖“理念”(ideals),而是嵌在人類特定記憶、行動、人工物品中的信息。心靈的內容並不全是迷因,因為它們並不全是從別人那裡複製來的。要是你心裡的所有迷因都給刪除了,你還是有許多知覺情緒想象的東西,以及學會的技巧,它們都只屬於你,不是你從別人那裡模仿來的,你也無法與別人分享。

  批評者共同的反對意見是,迷因與基因非常不同。一點不錯。它們的突變率非常高,這是它們的不幸(或有幸),它們在系統中的角色,無法像“複製DNA”與“合成蛋白質”那樣明確規定。我們最好不要以基因做為思考迷因的模型,而是將迷因當做複製子,它們有自己的生存與複製方式。迷因複製後可能充斥各處,可能從口語複製成文字,進入書里,輸入電腦,並傳遞給另一個人。

  還有許多更為實在的批評,無法響應,而且還有許多研究工作得做。說到底,迷因學要是不能比競爭對手提出更好的解釋,提供合理又可檢驗的預測,根本沒有存在的價值。科學與宗教都是龐大的迷因複合體,但是科學與宗教不同,它有拋棄空洞、不合理或錯誤點子的方法。這些判準是迷因學必須接受的考驗,也是正當的考驗。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8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essilco.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迷因"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