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場電商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近場電商又稱“近場社區電商”“近場零售”“近場社區零售”“近場消費”“近場消費經濟”近場社交”,是相較於遠場電商(傳統電商)的。所謂近場電商,就是對時效性很敏感、本地化屬性較強的電商市場;
所謂“O2O”“本地生活”“身邊經濟”“即時零售”,種種時髦的概念,都是它的一部分。在這個市場上,最典型的商品是外賣、生鮮、日用食雜,也就是與廚房和餐廳相關的一切。
遠場電商是通過海量需求的聚集去做個性化的匹配或者個性化的命中。近場電商是對海量個性化需求進行最優匹配。
近場商業一直都在變革中,從線下的便利店、無人零售店到線上近場電商,業態愈加豐富、模式更多樣化,無論是生鮮電商、倉儲型會員超市電商,還是平臺企業推出的“閃購”“小時購”等服務,本質是線上線下消費快速融合,不變的是進一步盤活區域內部的資源,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更好地滿足消費者的即時需求。
疫情期間,人們傾向於就近採購,同時也擴大了商品的選購範圍,往便利店的購物籃里放進更多的穀物和生鮮食品。很多消費者將原本線下的即時消費逐漸轉換到線上。
因疫情管控訂單將延遲發貨、部分地區快遞暫停發貨,基本上快遞都比平時慢了好幾天。還是在附近店線上下單香很多,當天就能拿到。“疫情期間,大家更喜歡‘無接觸式’的購買,會優先選擇線上下單,最大限度降低風險。”
很多消費者表示,習慣了當天下單當天到,就很難再等個四五天或者線下“買買買”。因履約時間更短、物流確定性高和疫情防控倡導“不扎堆、不聚集”等,遠場電商和線下購物中心的部分消費正集中轉向近場電商。即時配送是端到端的配送,不涉及任何中轉等中間環節,可實現同城快速即時送達。[1]
近場電商的優勢[2]
近場電商與傳統電商的最大區別體現在對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尊重度,具體為兩“近”:第一情感訴求近,第二物理距離近。
第一,情感訴求近。夫妻老婆店、當地的零售店對周邊的居民最瞭解,從情感層面來看,擁有相近的生活習慣、類似的消費者偏好,同時人與人之間關係近、信任感強。因此,社區零售承接了居民情感交流的作用。
第二,物理距離近。離家近、離鄰居近,離購物方便。社區零售成為了人和人交流、獲取信息的場所。社會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社區服務”的功能與價值變大。居民對社區學習、社區鍛煉、社區醫療、社區購物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社區零售是整個社區服務體系中的重要一環。
1)線上線下高度融合:線上吸引流量,線下履約連接商家與消費者;
2)高時效配送:在3公裡範圍內,平臺保證1小時達從而滿足時效性需求;
4)提高門店價值:從傳統零售的“一維”格局迭代為“多維”零售理念,融合銷售、倉儲、分揀線上訂單等功能。
1)上游需要對接大量傳統零售商;
2)中游需要匹配成熟且穩定的數字化系統;
3)下游履約需大量穩定騎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