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零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無人零售是什麼[1]
無人零售作為無人值守服務中的一大類,主要指的是無人情形下進行的零售消費行為。無人零售是指基於智能技術實現的無導購員和收銀員值守的新零售服務。未來,將是基於大數據基礎上的物品售賣。
2017年下半年,無人零售以其超前的購物體驗成為新零售最受資本和消費者關註的形態之一。7月1日,F5未來商店完成3000萬元A+輪融資;7月3日繽果盒子完成超1億元A輪融資;7月8日阿裡巴巴無人超市“淘咖啡”的落地亮相2017年淘寶造物節。較傳統零售而言,無人零售更關註垂直人群的垂直場景,即通過對市場進行深度挖掘,尋找被大多數人忽略的消費場景。除去佈局在商場、地鐵站、機場、車站等人流量大的地點,也開始關註辦公室、電梯間、移動車輛等封閉空間的近場需求。這正與以垂直化、人群化、場景化為典型特征的消費升級大趨勢相呼應。總的來說,與傳統的實體零售相比,以無人零售為代表的新零售不只是對線下門店在形態上的升級改造,更是對包括供應鏈端,購買流程,直至最終消費場景在內的整個消費鏈條的全生命周期變革。從買什麼、怎麼買、在哪買三個層面整合線上線下,打造高效便捷的近場消費入口,實現線上數據和流量的變現:
•買什麼:更新鮮優質的品類,滿足消費者的新需求;
•怎麼買:移動支付、自助收銀等新手段;
•在哪買:辦公室電梯間、商圈寫字樓、社區等新場景
無人零售的分類[1]
無人零售按具體形態從小到大可分為無人便利貨架/貨櫃、自助販售機、無人便利店等。儘管無人零售最近很火,但並不完全是新生事物。其中,自助販售機作為無人零售的較初級形態,在十幾年前就有出現。
無人零售的發展驅動力[1]
無人零售成為熱點,背後存在多重驅動力。最首要的是線上流量飽和和人力成本上升的零售業大背景。同時,技術進步賦予無人零售新的可能性:包括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的逐步商用,以及智能手機和移動支付的普及,都為無人零售的實際落地奠定基礎。
根據國家統計局9月公佈的最新數據,2017年1-8月份,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32308億元,同比增長10.4%,持續增長的消費品零售市場為無人零售的進一步發展佈局奠基。其中白領人群作為消費主力軍,樂於嘗試新鮮事物,追求更佳的購物體驗和生活品質,消費需求也在隨之升級。
但是,傳統零售和電商由於流量紅利漸失,儘管總體市場仍在持續增長,但線上流量增長明顯放緩、獲客成本漸高,轉型迫切。線下流量重回大眾視野,成為初創品牌和巨頭資本必爭之地,辦公室貨架、自助販售機、無人便利店等近場入口成為各家獲取用戶的必爭之地。同時,國內人口面臨嚴重老齡化,用工成本和土地鋪租成本大幅上升,人口土地紅利雙雙喪失。在此背景下,由於土地成本不會自然降低,傳統零售業不得不考慮以無人或少人化的形式來縮減用工成本。
再者,伴隨著智能設備終端的逐步普及,4G、5G、WIFI等技術不斷突破,移動支付習慣的養成,支付寶、微信成為主流移動支付方式之一,中國也逐漸邁入“無現金社會”,這產生的用戶基礎,正是未來無人零售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驅動力。發展驅動力線上流量飽和、人力成本上升、技術進步是無人零售發展驅動力。
無人零售採用的技術[1]
目前無人便利店最常見的技術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以亞馬遜Amazon Go、深蘭科技Take Go、阿裡淘咖啡為代表的人工智慧無人店,即以識別進店消費者為核心,主要採用機器視覺、深度學習演算法、生物識別等技術。缺點在於隨著店鋪規模擴大,系統計算量將大幅攀升,從而對GPU提出巨大挑戰。除去成本外,識別的準確率也存在隱患。
另一類是以日本羅森為代表的物聯網無人店,主要採用RFID標簽技術,以識別消費者所購商品為核心。此電子標簽方案由來已久,技術上較成熟,但大規模應用的成本較高,且存在雷雨天氣和液體箱內感應困難等致命缺陷。
自助販售機、便利貨架和以便利蜂、小e微店為代表的互聯網無人店,則主要通過顧客掃描二維碼來實現對貨物的識別和自助支付,這類方案因技術門檻低現在應用較多,最大問題是開放式零售形態可能面臨少數顧客逃避付款而難以完全保證商戶利益的問題。
目前來看,無人零售智能技術仍處於探索階段,全球現在都不可避免地面臨技術不確定性帶來的運營風險。以Amazon Go為例,2017年3月海外開店計劃由於技術原因有所延遲,亞馬遜表示,該店無法在20人以上同時進入時保持正常工作,且商品被放到錯誤的位置時識別困難。而隨著物聯網、人臉識別、移動支付等技術的不斷迭代,這將成為一個很有前景的市場。未來零售基礎設施會變得極其可塑化、智能化、協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