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差損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隱藏] |
什麼是費差損[1]
費差損,“費差益”的對稱。指保險費結構中年度內實際支出的營業費用總額超過當年收入的附加保險費總額,其虧損部分即為費差損。
費差損產生的原因[2]
壽險公司的費差損,是實際支出的費用超過當期保費中所含附加保費造成的。分析具體原因,可以把壽險公司的費差損分為五種,並且往往交織在一起,同時存在。
1.結構性費差損。指雖然按照產品定價時設定的標準開支營業費用和支付佣金、手續費,但由於當年保費收入中分期繳費的新單保費所占比重較大造成費差損。分期繳費的長期壽險產品在定價時的假設,是在保單有效期內附加保費總額要大於或等於實際費用開支。分期繳費的長期壽險保單,第一個保單年度支付的佣金較高,還要發生核保、體檢、出單等費用,費用開支超過以後保單年度。所以新單保費占比重大時,會發生結構性費差損。
2.超標性費差損。指超過定價時設定的佣金、手續費標準支付佣金或手續費,如高薪挖營銷員,高手續費競爭銀行代理渠道、對銷售人員給予額外獎勵等,造成銷售費用超支。
3.分攤性費差損。指設立分支機構的步伐太快或每個分支機構的籌建費用過大,分支機構開業後需分攤的籌建費用過多造成的費差損。
4.成本失控費差損。指由於成本失控,如冗員過多、薪酬過高、職務消費過高、奢侈浪費等,開支的經常性管理費用過多造成的費差損。
5.規模性費差損。指由於保費規模小、單位保費(每萬元保費)分攤的營業費用過多造成的費差損。維持一家壽險公司運行必須的基本營業費用,屬於固定成本,不因保費規模小而減少。
結構性費差損、分攤性費差損、規模性費差損是壽險公司在設立初期都會發生的,屬於壽險公司設立初期的正常費差損。隨著公司經營年限的增加,業務規模的不斷擴大、保費收入中續期保費所占比重的增加,正常費差損會自然逐年減少,消失。超支性費差損、成本失控費差損是公司管理不善、人為造成的,屬於非正常費差損。
費差損的程度[2]
1.輕微費差損。指當年費差損小於當年的死差益、利差益之和,只是使當年利潤減少,不造成當年虧損。
2.中等費差損。指當年費差損大幹當年死差益和利差益之和,但小於現存保單未來利潤,使公司當年發生虧損,但可以用現存保單以後年度產生的利潤彌補。
現存保單未來利潤,是指當年內的有效保單(無論當年還是以前年度簽發)未來能夠實現的利潤。現存保單未來利潤,不能用會計方法計量和確認,而是用計算方法評估,只具有一定程度的確定性。
3.嚴重費差損。指當年費差損大幹現存保單未來利潤,造成的虧損只能由以後年度簽發的保單所產生的利潤彌補。
上述劃分費差損程度的標準,不是費差損的絕對額的大小,而是與公司業務規模,業務結構相聯繫的費差損相對水平。
中等費差損、嚴重費差損都使公司當年發生虧損,是對資本的耗費。如果資本耗費低於保單未來利潤(中等費差損),還是屬於“費有所值”。資本耗費超過保單未來價值的部分,如果能夠形成公司未來盈利能力,而且未來盈利能力所帶來的效益大於資本耗費,也屬於“費有所值”。否則屬於無效益的資本耗費。但是,由於公司未來盈利能力沒有確定評估方法,所以很難比較資本耗費與未來盈利能力所帶來的效益,從而也容易掩蓋沒有價值的高成本和資本耗費。
公司未來盈利能力指公司擁有的分支機構、銷售隊伍、業務管理能力、產品開發能力、品牌社會認知度等資源,這些資源可以使公司以較低成本擴展業務,獲得盈利。如果公司長期持續虧損,不能盈利,說明資本耗費並未產生應有的效益,資本耗費得不償失。
費差損的管理[3]
主要源於通貨膨脹。費差損的主要控制方法有:
①某些萬能壽險的附加費用比率有保證和現期之分。如果未來的費用支出增加,保險公司可以增加現期的附加費用取費比率或規費到保證上限。
②保單費用(policy charge)的增加。萬能壽險的保單費用比率以保單價值為計算單位,而非固定金額。這樣當保單價值由於高利率的環境增加時,保險公司也相對增加了附加費用以抵消實際費用的增加。
③分紅產品紅利分配的設計基於實際與預期的費用支出差距。當費用超過預期時,紅利相對減少。
費差損風險[4]
費差損主要源於通貨膨脹,通常要將所計算的費用率根據被保險人投保時的通貨膨脹率或其他因素的變化而進行調整,而且通貨膨脹情況要通過包含通貨膨脹率的利率假設反映在保單維持費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