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荷管理 (電力)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負荷管理(Load Management)
目錄 |
什麼是負荷管理[1]
負荷管理是指通過負荷調整技術改善用戶的用電行為和用電方式,從而達到降低電網最大負荷,取得節約電能,減少系統裝機容量,並降低電力投資及運行費用的效果.例如實施谷峰電價和階梯電價以鼓勵用戶避開用電高峰期。
負荷管理面向用戶,藉助於各種經濟、技術手段,在保證電力網路可靠性的同時,改變系統負荷曲線形狀以達到不同負荷管理目標,從而為電力系統安全、經濟運行服務。一般有六種修正目標:移峰(Peak Clipping),填谷(Valley Filling)、移峰填谷(Load Shifting)、戰略性增加電力(Strategy Load Increment)、戰略性節電(StrategyConservation)和柔性負荷(Flexible Load)[2]。
負荷管理的手段[2]
負荷管理主要有行政和商業手段。
在商業手段方面:主要是電價結構、折價、獎勵、補貼,遵循電力經濟運行規律,嚴防“空運"。
另外,在電價結構中,分時電價、季節性電價等,均用於實現需求的目標。負荷管理主要可以分為兩部分:
1.直接負荷控制(Direct Load Control,簡寫為DLC),允許電力部門單方面控制終端用戶負荷;
2.間接負荷管理(Indirect Load Control),用戶根據電力公司提供的電價激勵信號主動進行獨立自主的負荷控制。
負荷管理的效益[3]
通過有效的負荷管理,可以減小系統用電負荷的峰谷差、有效地改善負荷曲線的形狀。從而改善電網運行狀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使有限的電力資源充分發揮其效益,減少由於電力供需矛盾所造成的損失;同時可以保護環境,達到促進經濟、能源、環境的協調發展的目的,可以對電力的供應成本、環境效益、電能的數量和質量以及電價等方面產生影響。不僅於此,通過有效的負荷管理,還可以產生一定的效益。它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1) 由於系統峰荷的減少,可以減少系統的備用容量及裝機容量的需求,從而減少了新增裝機容量、新的輸配電設備的投資,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短缺性燃料的需求。
(2)系統峰谷差的減少,改善電網運行狀況,使機組高效經濟地運行,提高能源利用率,同時避免了發電機組的頻繁啟停,減少了機組的損耗,減少了運行和維護等費用。
(3) 由於少建電廠、少發電能等原因,減少了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氣體的排放量,從而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減少了社會在環境治理方面的投入。
根據負荷管理的效益產生的原因,可將其大致分為靜態效益和動態效益兩大類:
①靜態效益
主要包括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以及最終獲得的社會效益。經濟效應是指:因為實施負荷管理,減少或延緩新建電廠、減少對新設各的投資、以及因此而贏接獲得的各項經濟效益。
環境效益主要是來自於因機組高效運行而減少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氣體的排放,減少環境的污染所節省的開支。
②動態效益
動態效益是指:由於實施負荷管理。改善了負荷曲線的形狀,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所體現出來的爬坡效益和備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