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徵性互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象徵性互動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傳遞象徵符合意義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的過程。
象徵性互動的發展形態[1]
象徵性互動作為一個研究的主題,至少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人類在用語言進行思考的過程中,創造出各種象徵性符號,並運用這些承載著意義的象徵性符號,在互動過程中交流經驗,把自我帶到與環境、與他人、與自身的關係中呈現出來。因此,象徵性互動更多地發生在原始社會和非工業社會,那是一種建立在非理性基礎上、靠風俗習慣或象徵符號來維持的社會。然而,只要仔細觀察現代社會,我們就能發現,在日常的社會關係、組織生活、人際交往乃至宗教信仰中,都充斥著大量與以往社會毫無二致的象徵性互動行為。
象徵性互動理論的產生[2]
象徵性互動理論的創始人米德提出,人們根據特定情境中產生的象徵性意義來行動。他把象徵性符號定義為強制性的標簽或現象的表徵。象徵性互動理論中的一個核心主題強調意義在人類行為中的重要性,事實上,整個人類社會就是人類運用符號創造文化的過程。鑒於網路的虛擬性,符號不僅僅成為網路社會的本質,同時成為了其重要的表現形式。舉個例子來說,伴隨著網路的深入發展,網路語言也應運而生。這樣詞語的出現不僅僅是由於其具有象形的意味和輸人法所帶的偶然發現,更重要的是,它表達了一種在現實社會中人類從沒有出現過,但是在網路社會中頻頻出現的,無法用原有的語言表達的複雜的心理感受。通過不斷的互動,網路語言擴大了人類原有語言的意義空間,形成對同一符號的共同的理解,進而將其融人現實生活,根植於我們共同的文化之中。
- ↑ 胡河寧. 象徵性互動:組織傳播的意義生產過程.人民網,2010年6月13日
- ↑ 薑鵬雲.解析網路議程設置中的象徵性互動過程——以中國網民對南韓民族情緒的爆發為案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