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服的傳播模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說服的傳播模型、說服性傳播模型、說服性傳播原理
目錄 |
說服的傳播模型是1959年霍夫蘭德和詹尼斯提出的基於信息傳播過程的說服或態度改變的模型。J.L. 弗里德曼1985年把這個模型加以簡化。
所謂說服是指試圖改變別人信念、態度、看法的一種積極的傳播手段。廣告便是行之有效的說服傳播形式之一。[1]說服性傳播,指的是通過勸說或宣傳來使受傳者接受某種觀點或從事某種行為的傳播活動。
這個模型有4個過程:外部刺激、目標對象、作用過程和結果。
1. 這一模型的內容之一:外部刺激。外界刺激包括溝通者或(信息源)、溝通(信息)和情境,溝通者在一定的情境中, 對自己就某一問題所持的看法,提出說服性的信息,力圖說服他人接受這個看法。說服過程必須是在一種情境中進行的,所以說服過程勢必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
2. 這一模型的內容之二:傳遞者和信息源。力爭讓受眾切實感受到其中的意義。
3. 這一模型的內容之三:意見傳播,也就是進行說服。這就要取決於信息本身了。傳播的方式對方法對說服效果亦有影響。
4. 這一模型的內容之四:目標對象,即接受者是說服的對象。它的中心問題是信念與人格。說服指向的目標按個體的不同,都帶有自己的態度和傾向,這些都會影響對說服性信息的接受,和態度改變的結果。在中介過程中還有一些會影響說服的變數,因此說服性傳播並不一定會產生的預期效果,即態度改變,還有可能會發生其他的效果,例如對接受的信息產生歪曲或者乾脆完全不接受等等。
說服模型的重要因素[2]
(1)傳播者,即溝通者。溝通者所涉及到的問題是,他是否有可能在維護自己的看法中得到個人的好處。傳播者和信息源的客觀性與無私性是可信的基本條件。
(2)信息本身。意見傳播,也就是進行說服成功與否主要取決於信息本身,但是傳播方式方法對說服效果也有影響。差距和引起恐懼是兩個重要的變數,當傳遞的信息與說服對象的初始態度之間的差異達到足以引起說服對象的心理失衡或緊張狀態時,才能有望得到說服效果。
(3)接受者,即被說服的對象。他的信念與人格是最主要的影響說服效果的因素,接受者對原初觀點,自己原本所持觀點的自信度越高,態度改變的效果就越小,可能改變的幅度也越小。
(4)情境因素。情境因素對說服過程的影響主要涉及警告與分心。警告可以理解為預告,如果目標對自己原本所持觀點觀點的自信度低,預先警告就有利於態度的改變,反之則會增強目標對說服傳播的抵制;此外如果預告的內容與目標沒有利害關係,它將促進態度的改變,反之便可能阻撓說服的成功。
主要內容的第二點是不是有錯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