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經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草原經濟內涵是在草原上進行一系列的經濟關係與經濟活動的總稱。由於草原所涉及的範圍較大,進而除了草原區域的經濟行為外,還包括利用草原上的各種自然資源而進行的經濟活動。
草原經濟的特點[1]
對於草原經濟的特點來說,主要包含了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最主要的是草原經濟是以具有再生性的草地生態資源為基礎而發展的經濟,進而草原經濟可以被劃分為特色經濟;
其次,草原經濟還可以被認為是一種生態經濟,內蒙古的生態環境不但會影響著草原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還對草原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有著一定的影響。同時,值得註意的是,草原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以不破壞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其附屬資源的完整性為目標;
最後,在草原經濟進行的同時,一定要以發展綠色產業為目標,不能進行傳統的高污染的工業模式。
草原經濟的發展原則[2]
草原生態系統是草原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客觀基礎。草原區域的一切經濟活動都受制於草原生態系統的完整和健康。因此在幵發和利用草原經濟的過程中應該註意草原生態這一特定資源環境條件,遵循客觀規律。草原經濟是作為內蒙古生產和發展的重要經濟形式,既可以創造出各種產品和勞務,以不斷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又可以孕育豐富的民族文化,以提高人們的精神生活水平。由於草原經濟依賴於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這就決定了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更要註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保證草原經濟與草原生態的協調發展。草原經濟發展有以下基本原則。
1、草原經濟與草原生態和諧共存原則
人與自然的關係、自然與社會的關係、發展與環境的關係是草原經濟發展中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草原經濟與草原生態的和諧共存原則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草原經濟要具有生態保護性協調草原經濟和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不僅關係到草原經濟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也關乎到草原地區的生態系統安全。人們經濟活動的目的在於滿足各種物質需求,因此追求經濟利益就成為了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目標。衡量經濟和人類進步的標準也常以生產能力的進步和生活條件的優越便利作為標準。這種追求物質利益和以滿足物質利益為奮鬥目標的經濟發展觀其影響日趨擴大。如今全球範圍正在面臨的生態危機和災難,這無疑給了人們當頭一棒,把人們從美夢中拉回到現實里。與此同時,人們也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人類對人與自然關係進行了重新認識,以往的人類中心的價值觀受到了質疑。在草原經濟發展中,要將生態利益和經濟利益進行有機的結合,經濟利益要與生態利益協調發展。由於草原生態系統是自然生態系統中較脆弱的一種生態系統,它較容易受氣候、人類的行為等條件影響,。草原的自我恢復和修複能力非常有限,若只顧提高經濟利益而不顧生態利益,就必然導致生態利益與經濟利益的失衡,不利於內蒙古草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草原經濟要發展就必須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也就是說草原經濟要具有生態保護性。
②草原經濟的可持續性草原經濟發展中生態利益占據重要地位,草原經濟達到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可持續發展。味追求經濟增長,片面強調發展速度而對環境和資源造成嚴重破壞和影響的增長模式是不可持續的。對於草原經濟發展來說,實現以“增長”代替“發展”,以“速度”代替“效益”的經濟模式是十分重要的。只註重眼前利益,忽視長遠利益,片面強調經濟增長,無視生態保護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危害是一個慢性毒藥,會造成持續的傷害。與其在開發過後進行補救,不如做好開發前的統籌,正確處理經濟利益與生態利益的關係。保持草原經濟的健康發展的過程中,事後補救永遠比不上事前預防,這就要求從根本上人事草原經濟的可持續性。
2、草原經濟系統與草原生態系統協調發展原則
在人類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人類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斷地進行著各種各樣的生產活動,然而這些經濟活動並不是孤立的,而是時時刻刻與經濟系統和生態系統發生著密切的聯繫。草原生態系統與草原經濟系統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從而形成了一個可持續草原生態經濟系統。雖然草原生態系統和草原經濟系統有著各自地位和作用,但是正是這兩個系統的結合才形成了草原生態經濟系統。
①草原生態系統是草原生態經濟系統的基礎草原生態系統是草原生態經濟系統結構的基礎主要表現在草原生態經濟系統進行生產所需要的材料和資源,都是來源於草原生態系統。草原農牧業生態經濟系統的生產離不開草原的土壤、水、無機鹽等元素,這些都是取之於草原生態系統;草原工業生態經濟系統進行生產所需要的礦產資源也是直接來源於草原生態系統,而其他原料及能源等,也都是由草原生態系統中轉化而來的;草原旅游業也是憑藉草原生態系統提供的草原景色作為產品,同時草原生態系統中的人又形成了獨特的草原文化,這些都為草原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支持。因此,草原生態系統是草原生態經濟系統存在和發展的基礎。②草原經濟系統是草原生態經濟系統的主體。草原經濟系統在草原生態經濟系統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現在草原經濟系統的主導作用。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人們通過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調節控制,使經濟系統的生產過程成為一種具有一定目的的社會活動,並以各種方式來影響和改造生態系統,使之為自己的目的服務。內蒙古的經濟發展既要追求經濟增長,也要保證生態環境的健康。草原生態環境區域是脆弱的區域,一旦破壞就難以修複。因此在處理生態環境與經濟增長的關係中,堅持生態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原則。在處理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關係的問題上,建立生態保護法律,從而維護生態的健康。
內蒙古經濟增長速度一直位列全國前列,經濟多年持續高增長,對促進內蒙古社會各項事業進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增強內蒙古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具有重大意義。同時,持續快速增長的經濟也給內蒙古草原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更加嚴重。因此,我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搞好生態保護的問題。首先,應該確定人與自然的平等地位。人類不僅具有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且人還是自然界中唯一有道德的動物,所以人類不能以滿足私欲為目的而無限制的向自然索取。其次,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可以說不是一種創新而是自人類出現就有的事實。再次,糾正經濟發展的誤區,從單純的經濟增長轉變為經濟和生態的雙贏。草原上蘊藏著無限豐富的資源,給人們提供著生存的物質資料。在錯誤的發展觀念的指導下,人們不考慮生態後果,一昧向自然界進行無節制地掠奪和開發,從而使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我們只有正確地認識經濟發展的誤區,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係才能使經濟發展回歸正軌,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最後,將“生態是經濟的一部分”觀念,改變為“經濟是生態的一部分”觀念。正是有了“生態是經濟一部分”這種錯誤認識,人類顛倒了生態與經濟地位,隨心所欲地索取自然資源,從而,大量消耗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極大地破壞了生態環境、減小了人類生存空間。隨著自然界的無數次警告和人類觀念的轉變,人們逐漸形成了“經濟是生態的一部分”的正確觀點。只有人們正確瞭解了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之間的關係,才能使經濟繼續健康發展。
3、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原則
經濟效益,是通過商品和勞動的對外交換所取得的社會勞動節約,即以儘量少的勞動耗費取得儘量多的經營成果,或者以同等的勞動耗費取得更多的經營成果。提高經濟效益,意味著生產更多的產品和勞務,從而有利於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生活所需。人們在一項經濟活動中投入一定的耗費,包括活勞動與物化勞動的耗費,獲得經濟成果越高,其經濟效益就越好。由於人類勞動是人和自然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所以在人類社會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中,不僅會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還會在這種物質交換過程中從自然界取走一些物質和能量,從而對自然生態環境產生一定的影響。
生態效益是指人們在生產中據生態平衡規律,使自然界的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環境條件產生有益影響和有利效果,它關係到人類生存發展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生態效益主要表現形式是通過生態系統來實現的,例如森林生態系統,除了為人類生產提供物質產品外,還具有保持水土和防風固沙等生態系統效益;草原生態系統除了為人類提供草原物質資源,還對整個地區的水土保護和生態平衡有著不可代替的作用。生態效益是經濟效益的保障。生態效益的高的地區,在進行經濟開發時,該地區經濟效益必然也高。由於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各自遵循的規律不同,經濟效益規律經常與生態效益規律衝突。經濟效益帶來的污染是不可逆的,如果投入資金、勞動來清除這些污染,那麼這些投入就轉化為環境治理成本、生產成本,再加上壞系統結構帶來的副作用,既得的經濟效益可能為零,甚至是負的。對於經濟發展,應當考慮各個方面的效益,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之間進行權衡時,應該以社會效益為指向,以經濟效益為目標,以生態效益為保障。
草原上生活的人們,經過長期的實踐活動,逐漸認識到了經濟與生態之間關係。追求經濟利益是任何經濟形態的重要目標之一,草原經濟活動也不例外。草原農業以在草原上種植作物為主要手段,當種植需求擴大時,人類就會大肆地向草原要耕地;草原牧業以增加牲畜頭數作為一個重要目標,這就會帶來超載放牧和過度放牧等問題;草原工業需要在草原地區進行資源開采,而人類無節制的幵採嚴重破壞了草原生態環境;草原旅游業的發展帶來了很多的經濟收入,但是人類對草原的觀賞過程中也會給草原帶來污染。人們利用廣闊草場也好,開掘豐富礦產資源也好,開展旅游業活動也好,必須充分考慮草原的特殊自然環境,以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在草原上開展一切經濟活動,都必須從整體出發,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統一。
草原經濟發展的局限性[2]
草原資源在自然狀態下,生物繁衍和生長雖有一些波動,但總體上是基本穩定的,草原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保持平衡狀態。隨著人類對草原資源的不斷開發,草原生態秩序也被擾舌進而造成了許多生態危機和災難。草原自然資源有限性和生態環境脆弱性,制約草原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草原經濟發展不可能完全滿足人們物質需要。在草原特殊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下,人們經濟行為所帶來的收益固然巨大,但是巨大收益也無法滿足人們欲望的增長。其次,草原的生態功能成為推動草原地區一切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估量的力量。在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之博弈中,生態決定著經濟發展的規模、程度和方向,成為其先決條件。因而,經濟利益需要與生態利益協調發展。最後,過多的開發草原資源,將會對生態環境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草原上世代生活的人們對於草原有著深厚感情,但是當與其他經濟體接觸之後,對於物質生活的渴望也逐漸增長,超載放牧等行為的出現也進一步導致了生態系統失衡。而外部對於草原上的礦產資源等也是垂涎三尺,他們大肆進入草原開采,是原本就很脆弱的草原變得更加脆弱。草原經濟的發展也在工業化進程下遭受了考驗,然而工業化對於草原經濟的影響也有著諸多益處和缺陷,如何協調發展二者關係,打破草原局限性也出現了許多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