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EPU指數)
目錄 |
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是指根據這一指數由斯坦福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Scott R. Baker、Nicholas Bloom和Steven J.Davis三位學者編製,主要用來反映世界各大經濟體經濟和政策的不確定性。
他們的研究表明,EPU指數與實際巨集觀經濟變數(如經濟增長和就業率)有顯著的反向關係,甚至對權益市場(如S&P500)的大幅波動也有解釋作用。
第一部分是新聞指數(News Index),即通過統計美國10家大型報社中與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有關的文章數目來衡量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第二部分是稅法法條失效指數(Tax Expiration Index),即通過統計每年失效的稅法法條數目來衡量稅法變動的不確定性。第三部分是經濟預測差值指數(Economic Forecaster Disagreement Index),具體又分為CPI預測差值(CPI Disagreement)和聯邦/地方州政府支出預測差值(Federal/State and Local Government Expenditure Disagreement),即通過考察不同預測機構對重要經濟指標的預測差異來衡量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EPU總指數(Overall Index)是上述四個子指數的加權總和,即1/2的新聞指數、1/6的稅法法條失效指數、1/6的CPI預測差值和1/6的聯邦/地方州政府支出預測差值。[1]
歐洲和中國的EPU指數僅指綜合指數的第一部分,即新聞指數,所以稱作News-Based EPU。具體來說,選取歐洲和中國的大型報社,通過搜索關鍵詞‘uncertain/uncertainty’, ‘economic/economy’,‘policy’、‘tax’、‘spending’、‘regulation’、‘central bank’、‘budget’和‘deficit’等篩選出與經濟政策不確定相關的文章,在進行統計和標準化處理後得到指數。雖然僅是新聞指數,但Scott R. Baker等人指出,News-Based EPU仍然具有代表性,因為其與綜合指數具有很強的相關性。
Baker等人構建了12個國家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這些指數已經得到了廣泛的關註與引用。
圖一:中國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
他們構建的中國的指數在2008年以後出現了幾個峰值(圖一)。第一次是2008年到2009年,次貸危機對我國的影響逐漸凸顯,政府不得不出台若幹應對措施政策,但刺激性政策轉化為通脹壓力,進一步的刺激空間有限,中國面臨政策選擇的雙重困難。第二次波動出現在2012年前後,一方面是政府換屆,領導班子與執政風格出現了一些變化,另一方面歐債危機達到高潮,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傳導到了我國經濟內部。第三次波動出現在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達到了25年以來的最低值。另外,股市與匯市的波動也強化了對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
圖二: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上升與國企、民企杠桿率變化
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指數來解釋上市公司杠桿率的變化(圖二)。從量化分析中獲得了三個清晰、穩健的結論。第一,自2009年以來國企、民企杠桿率的分化,至少有40%是可以由經濟政策不確定性解釋的。第二,政策不確定性對企業杠桿率的影響會持續很長時間,在至少三年之後影響仍然存在。第三,在金融抑制嚴重的地方,政策不確定性會加劇企業杠桿率的分化。
政策不確定性對資產負債率的影響顯著為負,即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上升會導致企業杠桿率下降。同時,政策不確定性與國企虛擬變數之間的交叉項對於資產負債率的影響顯著為正,而且參數的絕對值超過了政策不確定性變數的參數的絕對值。也就是說,政策不確定性上升,會導致國企的杠桿率上升、非國企的杠桿率下降。
研究表明,EPU指數與經濟增長指標(GDP、PMI、工業增加值)有負相關關係;歐美EPU指數之差與美元指數有正相關關係且領先美元指數1~2個月;中國EPU指數與債市正相關,與股市負相關。
EPU指數與經濟增長指標有負相關關係
美、歐的EPU指數與實際GDP季調環比折年率和PMI指數均存在反向關係,EPU指數的階段性頂/底部拐點往往對應著實際GDP環比和PMI指數的階段性底/頂部拐點。比如,美國2009年1月的銀行業危機和2011年7月的債務上限之爭,歐元區2003年2月的第二次海灣戰爭和2008年11月的歐盟刺激,EPU指數的階段頂部均與實際GDP環比的階段底部相對應。
中國的EPU指數和經濟增長指標(包括GDP當季同比、PMI指數和工業增加值)也存在負相關關係。2000年以來,幾次顯著的拐點包括:2000年10月的中國加入WTO、2002年8月的第二次海灣戰爭衝擊、2003年2月的通貨緊縮和財政赤字、2004年4月的中美加息、2008年8月的通脹壓力和出口放緩、2012年10月的十八大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