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第四堵牆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第四堵牆(Fourth Wall)

目錄

什麼是第四堵牆

  第四堵牆,也稱“第四牆”,指在鏡框舞臺上,一般寫實的室內景只有三面牆,沿台口的一面不存在的牆,被視為“第四堵牆”。主編《百科全書》的18世紀哲學家、文學家、戲劇家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在《論戲劇史》中寫道:

  “不管你是寫戲還是演戲,都不要去想觀眾,就當他們不存在好了。想象一下,舞臺邊上有一道把你和觀眾分隔開的巨大的牆,寫戲,演戲都只是當大幕還沒有升起。”

  第四堵牆是從19世紀後期才產生的與戲劇有關聯的重要概念。把廣大觀眾和演員分開的因素“第四堵牆”卻一直是戲劇生成的必要條件,也是戲劇得以從集體儀式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決定性的重要標誌,同時也是把審美活動和功利行為能夠區分明確的一個前提。

  第四堵牆的概念在法國最為早期的現實主義劇院“自由劇院”的創始人安圖昂,他要求演員在戲劇表演的舞臺上要用最自然的狀態去體會表演,用最真實的流露感情去表演給觀眾。排練的時候就在一間真正的屋子裡去進行整部戲的排練,等所有的演員都排練到位了且時機成熟的時候,才撤掉那一堵牆讓觀眾去欣賞演員在整個舞臺上的表演和演出。讓觀眾從那一面被撤掉的牆的方向去觀賞整個戲劇能達到最好的觀賞效果。演出時候就好像把一個真真正正的實體房子原封不動的搬到舞臺上去,僅撤去一堵牆讓臺下觀眾從該方位看戲劇表演,讓留下來的其他三堵牆去告訴觀眾劇情發生的地點,場景的內容。被撤去的就是“第四堵牆”。

  在鏡框式舞臺上,通過人們的想象位於舞臺台口的一道實際上並不存在的“牆”。它是由對舞臺“三向度”空間實體聯想而產生,並與箱式佈景的“三面牆”相聯繫而言的。它的作用是試圖將演員與觀眾隔開,使演員忘記觀眾的存在,而只在想象中承認“第四堵牆”的存在。

  第四面牆的建立很大原因是因為現實主義劇的出現。它的出現導致了很多藝術家直接關註提升戲劇性和喜劇效果,導致這種界限破開,例如,舞臺上的演員直接對觀眾說話。

第四堵牆歷史緣由

  第四堵牆的概念,是適應戲劇表現普通人的生活、真實地表現生活環境的要求產生的。文藝復興時期,有人提出如果在舞臺上表現室內環境、房間缺少第四堵牆就顯得不真實的說法。

  18世紀啟蒙運動代表人物狄德羅也涉及了第四堵牆的概念。他在《論戲劇藝術》中提到:假想在舞臺的邊緣有一道牆把你和池座的觀眾隔離開。

  19世紀下半葉,隨著“三面牆”佈景形式的日趨定型,位於台口的這道實際不存在的“牆”變 成箱式佈景房間第四堵牆的剖面,因而有了“第四堵牆”之稱,讓觀眾對第三面牆和第四面牆有了區分。

  最早使用“第四堵牆”這個術語的是法國戲劇家讓·柔璉。1887年他提出,演員要表演得像在自己家裡那樣,不去理會觀眾的反應,任他鼓掌也好,反感也好。舞臺前沿應是一道第四堵牆,它對觀眾是透明的,對演員來說是不透明的。

  左拉認為藝術是對生活的真實的複製,這對第四堵牆概念的出現有著直接的關係。但它的發展和傳播則與19世紀下半葉批判現實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演出實踐分不開。在19世紀民主主義美學思想影響下形成的戲劇理論認為藝術是現實生活的反映,要求戲劇在舞臺上逼真地反映生活,並逐漸形成了要在舞臺上創造現實生活幻覺的戲劇觀念。第四堵牆正是這種戲劇觀念在演出實踐中的一種具體體現。

  易卜生、契訶夫、高爾基、蕭伯納等人的戲劇創作對促成舞臺上第四堵牆概念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的表演、導演理論中使用的“第四堵牆”所反映的正是這樣的觀劇觀念。在演出實踐中,為了幫助演員造成這樣強烈的生活真實的幻覺,有時在佈景中沿台口大幕線佈置一些能喚起第四堵牆幻覺的道具,如背向放置桌椅、花瓶架之類,並利用這些道具支點,安排一些演員背朝觀眾的舞臺調度等等。

第四堵牆的作用

  第四面牆的接受是虛構工作和觀眾之間解除嫌疑工作的一部分。它允許觀眾在他們看真正的事件的時候感受虛構。雖然評論家文森特·坎比在1987年將其描述為,“一個將觀眾與舞臺永遠隔離的隱形屏障”後現代主義藝術形式很快也疏遠了第四面牆,藝術家們渴望在製作過程中強調或縮小一些製作方面用一些邊框去操控。

  在表演中,第四牆將演員和觀眾隔開,它對於觀眾是透明的,而對於演員則是不透明的,在劇場中戲劇應當創造真實的舞臺幻覺,在假定性的前提下忘記自己是在欣賞戲劇,就仿佛是在觀看一件正在發生的事件;而演員的表演則被封閉在第四堵牆內,他們應當以角色的身份生活在舞臺上,潛心於角色的塑造和體現的過程,顯現現實生活的全貌而不必理睬觀眾的反應,這樣來保證演員在表演過程中徹底融入到角色當中。

第四堵牆範例

  《咪走堂》

  《咪走堂》,又稱蹺課天才,或春天不是讀書天,原名Ferris Bueller's Day Off,是一套1986年由John Hughes執導的喜戲電影。其中主角Ferris在電影中經常打破第四道牆和觀眾直接溝通。或者在畫面上直接顯示他心中的說話。

  《春情蕩漾》

  《春情蕩漾》(Spring Awakening),改編自德國作家Frank Wedekind同名小說的搖滾歌舞劇,從外百老匯演進尤金歐尼爾劇院,獲得高度評價,這出戲的特色之一便是使用打破第四牆的觀念,直接向觀眾表達角色的憤怒、沮喪、動機與渴望。

  《紙牌屋》

  《紙牌屋》(House of Cards)由奈飛公司Netflix)出品的政治題材電視劇,改編自邁克爾·多布斯創作的同名小說,其主人公弗蘭西斯·安德伍德在劇中經常“打破第四面牆”,與觀眾直接對話。

  《新編輯部的故事》

  《新編輯部的故事》應用了“打破第四牆”的表演方式。

  當演員對著攝像機以非角色身份訴說劇情,這是一種突破傳統的表演方式。即角色突然從劇情抽離,向觀眾講述角色的情緒、狀態以及情節的發展等。

  這種打破“第四堵牆”的表演方式在國外的影視作品中屢見不鮮,像《貝隆夫人》、《紙牌屋》都將這種表演方式運用得很恰當。1979年的《木偶電影》(The Muppet Movie)是最早使用“打破第四牆”的電影之一。

  在國內,打破“第四堵牆”的表演方式大多被運用到先鋒話劇中,影視作品很少敢挑戰那堵牆,為的就是不讓觀眾跳戲。在2013年4月開播的電視劇《新編輯部的故事》中,主演經常會演著演著突然盯著鏡頭,來段內心獨白,並試圖用眼神與觀眾交流。

  其實早在2006年的《武林外傳》里便多次出現演員隔著銀屏與觀眾進行對話的橋段:第五十六回里無雙傾心展大哥、卻最終發現自己的心上人是閹人,實是萬般無奈,此時佟掌柜對觀眾說“可憐的無雙、你的春天什麼時候才會到啊”;第三十二回里老白佟掌柜為解釋“吃了吐”、公然對著鏡頭說起了相聲……這都是創作者打破第四堵牆的有意之舉。實際上《武林外傳》的先鋒性和藝術性是常被人所忽視的:在第十一回里、扈十娘最後為討取回家盤纏,聯合眾人給小貝演了一齣戲,效果頗為顯著,後在眾人稱贊扈十娘演技之時,接連說出幾個詞語“體驗派”“表演程式化”“間離效果”、它們分別是斯坦尼、梅蘭芳、布萊希特的表演理論、三者的表演理論體系並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Tracy,上任鹅陈.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第四堵牆"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