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5个条目

第四堵墙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第四堵墙(Fourth Wall)

目录

什么是第四堵墙

  第四堵墙,也称“第四墙”,指在镜框舞台上,一般写实的室内景只有三面墙,沿台口的一面不存在的墙,被视为“第四堵墙”。主编《百科全书》的18世纪哲学家、文学家、戏剧家狄德罗(Denis Diderot,1713-1784)在《论戏剧史》中写道:

  “不管你是写戏还是演戏,都不要去想观众,就当他们不存在好了。想象一下,舞台边上有一道把你和观众分隔开的巨大的墙,写戏,演戏都只是当大幕还没有升起。”

  第四堵墙是从19世纪后期才产生的与戏剧有关联的重要概念。把广大观众和演员分开的因素“第四堵墙”却一直是戏剧生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戏剧得以从集体仪式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决定性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把审美活动和功利行为能够区分明确的一个前提。

  第四堵墙的概念在法国最为早期的现实主义剧院“自由剧院”的创始人安图昂,他要求演员在戏剧表演的舞台上要用最自然的状态去体会表演,用最真实的流露感情去表演给观众。排练的时候就在一间真正的屋子里去进行整部戏的排练,等所有的演员都排练到位了且时机成熟的时候,才撤掉那一堵墙让观众去欣赏演员在整个舞台上的表演和演出。让观众从那一面被撤掉的墙的方向去观赏整个戏剧能达到最好的观赏效果。演出时候就好像把一个真真正正的实体房子原封不动的搬到舞台上去,仅撤去一堵墙让台下观众从该方位看戏剧表演,让留下来的其他三堵墙去告诉观众剧情发生的地点,场景的内容。被撤去的就是“第四堵墙”。

  在镜框式舞台上,通过人们的想象位于舞台台口的一道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墙”。它是由对舞台“三向度”空间实体联想而产生,并与箱式布景的“三面墙”相联系而言的。它的作用是试图将演员与观众隔开,使演员忘记观众的存在,而只在想象中承认“第四堵墙”的存在。

  第四面墙的建立很大原因是因为现实主义剧的出现。它的出现导致了很多艺术家直接关注提升戏剧性和喜剧效果,导致这种界限破开,例如,舞台上的演员直接对观众说话。

第四堵墙历史缘由

  第四堵墙的概念,是适应戏剧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真实地表现生活环境的要求产生的。文艺复兴时期,有人提出如果在舞台上表现室内环境、房间缺少第四堵墙就显得不真实的说法。

  18世纪启蒙运动代表人物狄德罗也涉及了第四堵墙的概念。他在《论戏剧艺术》中提到:假想在舞台的边缘有一道墙把你和池座的观众隔离开。

  19世纪下半叶,随着“三面墙”布景形式的日趋定型,位于台口的这道实际不存在的“墙”变 成箱式布景房间第四堵墙的剖面,因而有了“第四堵墙”之称,让观众对第三面墙和第四面墙有了区分。

  最早使用“第四堵墙”这个术语的是法国戏剧家让·柔琏。1887年他提出,演员要表演得像在自己家里那样,不去理会观众的反应,任他鼓掌也好,反感也好。舞台前沿应是一道第四堵墙,它对观众是透明的,对演员来说是不透明的。

  左拉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真实的复制,这对第四堵墙概念的出现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它的发展和传播则与19世纪下半叶批判现实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演出实践分不开。在19世纪民主主义美学思想影响下形成的戏剧理论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要求戏剧在舞台上逼真地反映生活,并逐渐形成了要在舞台上创造现实生活幻觉的戏剧观念。第四堵墙正是这种戏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的一种具体体现。

  易卜生、契诃夫、高尔基、萧伯纳等人的戏剧创作对促成舞台上第四堵墙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他的表演、导演理论中使用的“第四堵墙”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观剧观念。在演出实践中,为了帮助演员造成这样强烈的生活真实的幻觉,有时在布景中沿台口大幕线布置一些能唤起第四堵墙幻觉的道具,如背向放置桌椅、花瓶架之类,并利用这些道具支点,安排一些演员背朝观众的舞台调度等等。

第四堵墙的作用

  第四面墙的接受是虚构工作和观众之间解除嫌疑工作的一部分。它允许观众在他们看真正的事件的时候感受虚构。虽然评论家文森特·坎比在1987年将其描述为,“一个将观众与舞台永远隔离的隐形屏障”后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很快也疏远了第四面墙,艺术家们渴望在制作过程中强调或缩小一些制作方面用一些边框去操控。

  在表演中,第四墙将演员和观众隔开,它对于观众是透明的,而对于演员则是不透明的,在剧场中戏剧应当创造真实的舞台幻觉,在假定性的前提下忘记自己是在欣赏戏剧,就仿佛是在观看一件正在发生的事件;而演员的表演则被封闭在第四堵墙内,他们应当以角色的身份生活在舞台上,潜心于角色的塑造和体现的过程,显现现实生活的全貌而不必理睬观众的反应,这样来保证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彻底融入到角色当中。

第四堵墙范例

  《咪走堂》

  《咪走堂》,又称跷课天才,或春天不是读书天,原名Ferris Bueller's Day Off,是一套1986年由John Hughes执导的喜戏电影。其中主角Ferris在电影中经常打破第四道墙和观众直接沟通。或者在画面上直接显示他心中的说话。

  《春情荡漾》

  《春情荡漾》(Spring Awakening),改编自德国作家Frank Wedekind同名小说的摇滚歌舞剧,从外百老汇演进尤金欧尼尔剧院,获得高度评价,这出戏的特色之一便是使用打破第四墙的观念,直接向观众表达角色的愤怒、沮丧、动机与渴望。

  《纸牌屋》

  《纸牌屋》(House of Cards)由奈飞公司Netflix)出品的政治题材电视剧,改编自迈克尔·多布斯创作的同名小说,其主人公弗兰西斯·安德伍德在剧中经常“打破第四面墙”,与观众直接对话。

  《新编辑部的故事》

  《新编辑部的故事》应用了“打破第四墙”的表演方式。

  当演员对着摄像机以非角色身份诉说剧情,这是一种突破传统的表演方式。即角色突然从剧情抽离,向观众讲述角色的情绪、状态以及情节的发展等。

  这种打破“第四堵墙”的表演方式在国外的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像《贝隆夫人》、《纸牌屋》都将这种表演方式运用得很恰当。1979年的《木偶电影》(The Muppet Movie)是最早使用“打破第四墙”的电影之一。

  在国内,打破“第四堵墙”的表演方式大多被运用到先锋话剧中,影视作品很少敢挑战那堵墙,为的就是不让观众跳戏。在2013年4月开播的电视剧《新编辑部的故事》中,主演经常会演着演着突然盯着镜头,来段内心独白,并试图用眼神与观众交流。

  其实早在2006年的《武林外传》里便多次出现演员隔着银屏与观众进行对话的桥段:第五十六回里无双倾心展大哥、却最终发现自己的心上人是阉人,实是万般无奈,此时佟掌柜对观众说“可怜的无双、你的春天什么时候才会到啊”;第三十二回里老白佟掌柜为解释“吃了吐”、公然对着镜头说起了相声……这都是创作者打破第四堵墙的有意之举。实际上《武林外传》的先锋性和艺术性是常被人所忽视的:在第十一回里、扈十娘最后为讨取回家盘缠,联合众人给小贝演了一出戏,效果颇为显著,后在众人称赞扈十娘演技之时,接连说出几个词语“体验派”“表演程式化”“间离效果”、它们分别是斯坦尼、梅兰芳、布莱希特的表演理论、三者的表演理论体系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2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编辑条目投诉举报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陈cc,Tracy,上任鹅陈.

评论(共0条)

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第四堵墙"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