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競爭環境監測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競爭環境監測[1]

  競爭環境監測是指應用一定的方法和工具連續不斷地對構成環境的內部和外部因素進行監視和分析。外部因素在空間分佈層次上可分為企業所在的行業環境、地區環境、國家環境和國際環境,亦稱大環境或巨集觀環境,包括經濟、社會、文化、政治、技術、政策法律等方面:內部因素主要指企業內部的作業環境,亦稱小環境或微觀環境,按管理部門或業務種類可分為研發市場財務生產、人員組織等方面。按系統論和生態學的觀點,企業所處的內外環境是一個互相影響的複雜系統,系統內的各個子系統互相關聯又互相制約,監測的目的就是要研究競爭態勢,把握競爭對手動向,及時發現環境中蘊藏著的機會和威脅,分析其影響力和變化趨勢,以利於決策層調整企業戰略。

競爭環境監測的內容[2]

  競爭環境監測是競爭情報環境研究的重要內容,只有長期堅持對競爭環境進行不間斷監測,競爭主體才能全面、有效地認識和瞭解競爭環境。競爭環境監測包括巨集觀監測和微觀監測兩個方面。

  巨集觀監測主要有臨時型、反應型、預警型和創造型四種模式。臨時型監測模式是一種比較低級的監測模式,一般不需設立正式的監測機構,因而具有脆弱性和不穩定性,難以及時預料和掌握各種複雜的環境變化,其監測範圍僅限於特定環境和突發的特定事件,多用於競爭環境相對穩定時的監測。反應型監測模式需要事先根據競爭要求確定一個監測範圍,然後將監測活動分散到各個職能部門,不定期地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並提出競爭對策與建議,這種監測模式反應不夠靈敏,因而只適用於環境變化少、發展戰略比較平穩的競爭主體。預警型監測模式要求設立專門的監測機構,定期對外部環境進行全面監測,並及時向競爭主體發出預警信息,這種監測模式反應靈活,經費投人相對較多。創造型監測模式需要在網路化的基礎上採用系統結構化方法對整個巨集觀競爭環境進行長期監測,併為競爭決策層提供各種有價值的應對備選方案。這種監測模式經費投入多,風險大,監測質量好,數據量大,常為在競爭中處於領先地位的競爭者採用。

  微觀監測主要有操作要素型監測和操作規程型監測兩種類型。操作要素型監測主要是通過對各種競爭要素和構件的針對性監測來監視和分析競爭對手的發展動向與競爭意圖。操作規程型監測需要將整個監測活動編製成一定的規程,然後按此規程組織實施具體的監測行為。操作規程型監測大體包括六個步驟:明確用戶需求→制定監測計劃→獲取數據資料→分析監測信息→整理應用監測成果→評估監測過程。

參考文獻

  1. 賀德方(等)編著.數字時代情報學理論與實踐 從信息服務走向知識服務.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6.10.
  2. 賈曉斌著.競爭情報理論與實踐研究.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年06月第1版.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连晓雾,Li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競爭環境監測"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