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慣性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競爭慣性(competitive inertia)
目錄 |
什麼是競爭慣性[1]
競爭慣性是指一家廠商在改變本身的競爭態勢時所展現的活動水準(1evel of activity),它反映了一家廠商試圖吸引客戶與壓制競爭對手時,所從事的市場導向活動的數目。與類似規模的競爭對手相比,當公司很少改變競爭做法時,它的慣性可以說很高。而廠商的競爭做法,便組成了競爭性活動的決策組合。
競爭慣性是依附在主要的策略性行動(strategic action)與較次要的戰術性行動(tactical action)之中,而這兩種行動類型是所有競爭場合中的本質元素(Chen,1988;Chen,Smithand Grimm,1992)。針對這兩種行動類型,我們所關心的是那些明確的、具體的與可偵測的競爭性行動;其中,戰術性行動可能包括價格變動、廣告活動,以及漸近式的產品或服務調整;策略性行動則可能包括主要設備擴充、購併、策略聯盟,以及重要的新產品或服務。本質上,策略性行動較諸戰術性行動牽涉較多的資源支出、較長的時問範圍與較大的背離現狀(Galbraithand Kazanjian,1986;Duttonand Duncan,1987)。雖然本研究大部分的假說均適用於戰術性行動與策略性行動,但在必要時,我們仍將區別這些類型。
組織變革、學習與決策的文獻建議,形成組織競爭性行動與競爭慣性的因素。基本上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行動的誘因(incentive),亦即政治決策理論家與管理歸因學者最常討論的行動動機成分(motivational component)(Allison,1971;Schelling,1971;Staw,1976;Millikenand Lant,1991;Chertand Miller,1994)。第二類是對行動要求與各種行動方案的察覺(awareness),亦即大多數學習理論家所討論的行動知識成分(knowledge component)(CyertandMarch,1963;Levittand March,1988;Huber,1991;March,1991)。第三類是管理行動的限制,亦即組織變革、結構與動力學者所討論的行動能力成分(capability component)(Hannanand Freeman,1984;Millerand Friesen,1984;Tushmanand Romanelli,1985;Meyerand Zucker,1989;Amburgeyand Miner,1992;Millerand Chen,1994)。
以第一類的行動誘因來看,當誘因很低時,競爭慣性通常是最高的。一般而言,行動誘因可能存在於組織內,也可能存在於組織外,前者包括績效不彰使經理人質疑本身方法的適當性,並且激勵他們尋求改善(Starbuckand Milliken,1988;Millikenand Lant,1991);後者則可能包括市場蓬勃成長使經理人有信心投資追求新的機會(Miller,1993)。當經理人感知之可選擇行動方案相當少時,慣性也會很高(Huber,1991)。與誘因相同的是,經理人察覺新經營方法的方式也有內、外兩個來源。其中,內部來源之一是經理人所擁有的各種競爭方法的經驗,這樣的經驗愈寬廣,經理人改變競爭態勢的可能性愈高(March,1991)。至於外部來源,如果市場環境是多樣化的,其中包含許多不同的客戶及競爭者,經理人的視野也會比較寬廣,同時,也比較能察覺到各種可以服務消費者與吸引客戶的選擇方案(Levitt and March,1988)。最後,慣性可能也會被官僚僵化(bureaucratic rigidity)、褊狹心態(insularity)與機構性網路(institutional networks)等產生的行動限制所影響,而這一些因素通常和組織年齡與規模有關(Hannanand Freeman,1984;Aldrichand Auster,1986;Meyerand Zucker,1989)。
- ↑ 林豪傑,喬友慶,侯勝宗.動態競爭[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