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動機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社會動機又稱社會性動機、精神性動機,是動機分類法中的一大類動機的總稱。社會性動機是經由學習而獲得的,它們不但與具體的經驗有關,而且與社會文化等因素有密切關係。
它來源於兩大方面,一是從生理性動機(或稱生物起源動機,它包括覓食動機,性動機和探索動機,是動機分類法中的另一大類)衍生的;二是在周周、環境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社會性動機的種類很多。
默里提出有下列社會性動機:謙遜、成就、交往、攻擊、自主性、反作用、防禦、服從、支配、顯露、避免傷害、避免損失尊嚴、養育、秩序、游戲、拒絕、感覺。社會心理學研究中主要是按以下分類的,即:攻擊動機、親配動機、順從動機等。當然,如果以其內容或是社會價值可以細分為許多種類。只有高尚的社會性動機,才能使得行為具有穩固和完整的內容
(一)按性質可分為自然動機與社會動機 前者由人的自然屬性使然?是以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引投的;後者由人的社會屬性決定,是後天習得的,因而是人類獨有的。自然動機亦稱原發性動機,社會動機亦稱衍生性或精神性動機。
(二)按作用可分為優勢動機和非優勢動機 人由於有多種需要而形成多種動機,其強烈而穩定的稱為優勢動機;微弱而不穩定的是非優勢動機。在個體動機結構中,優勢動機對行為起支配作用。
(三)按個體是否意識到可分為清晰動機,自覺程度較高;模糊動機是無意識的。
(一)激活功能 動機激發個體行為,使個體處於活動狀態,具有推動作用。
(二)指向功能 個體行為總是指向一定目標,因而具有目的性。在達到目標之前,行為不會停止。
(三)調節功能 個體行為在達到目標前,動機起維持作用;如果行為受阻,但只要動機仍然存在,行為就不會完全避免,它會以別的形式繼續存在,這是動機的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