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26个条目

生態思維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生態思維

  生態思維是以唯物辯證思維方法與生態哲學思維方法,來自覺審視和積極思考人與自身生存發展其中的自然界,特別是生態環境之間的複雜關係,並以人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協同進化與和諧發展為價值取向的現代思維方式。

生態思維的特征

  首先,生態思維確認人與自然依存關係的整體性與進化的協同性。生態思維正是把人類生存發展其中的生態環境看成一個有序運作的整體,把人類看作是自然界的有機聯繫的構成部分。傳統思維對自然內在聯繫複雜性的低估和對人類認識和改造能力的高估,自覺不自覺地使得人們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過程,變成了對人類生存發展的根基——地球自然系統的瘋狂掠奪和肆意破壞過程。與傳統思維不同,生態思維把包括人類在內的整個自然界,視作相互聯繫而不可分割的整體系統,自然界作為巨系統其各子系以及各要索之間的聯繫是內在有機並動態發展的過程。因此,在生態思維看來,人們不再尋求對自然的盲目征服,而是力主與自然協同進化。科學技術不再是所謂征服自然的工具,而是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手段。隨著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加劇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全人類的命運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越來越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因此,我們應在更深的層次上和更廣的範圍內採取有效的協調行動,共同應對全球性生態危機的嚴峻挑戰。

  其次,生態思維確認人與萬物存在關係的多元性和價值聯繫的多樣性。在傳統思維看來,人類以自我為中心並把人類凌駕於自然萬物之上,使人和自然絕對對立起來。這是一種膚淺的傲慢和短視的偏見。這種簡單的主客二元論割裂了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現實的多元性存在關係和多維的多樣性價值聯繫。而生態思維能夠“意識到生物多樣性內在價值,和生物多樣性及其組成部分的生態、遺傳、社會經濟、科學、教育文化娛樂和美學價值,還意識到生物多樣性對進化和保持生物圈的生命維持系統的重要性,確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是全人類的共同關切事項”。“在人對自然的科學認識和合理改造過程中,要以一種巨集闊的視野和胸懷關懷自然萬物,切忌為了一己的眼前局部的利益,而犧牲自然界生命系統的多元性和多樣性。多元性和多樣性是自然生態系統內在豐富性和整體聯繫性的外在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要承認並尊重自然的多元性存在和多樣性價值,自覺看護、主動保護和積極維護人與自然之間的多元性的存在關係和多樣性的價值聯繫。

  再次,生態思維確認自然界自組織的開放性與物質能量轉換的迴圈性。自然界既是自我組織協調的有機開放系統,又是充滿生機活力的有序迴圈系統。自然界具有開放性意味著一事物與他事物之間以及一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千絲萬縷而又複雜多樣的聯繫性;自然界具有迴圈性意味著事物具有物質迴圈、能量轉換信息交流的能力。傳統思維忽視甚至無視這種有機聯繫性和有序迴圈性。如水在自然界通過三態變化而迴圈,水資源作為再生資源並沒有所謂的匱乏問題。只是由於水資源在時空分佈上的嚴重不均衡和深度不協調,特別是人類的浪費性開發方式與污染性的排放方式影響水資源的自然迴圈和自我凈化,使其迴圈和凈化速率遠遠跟不上人們的超採開發和超標污染速率,從而導致所謂的水資源緊張問題。人類具備了自覺能動的生態思維,就應該而且必須依據生態資源的承載力與再生力、環境系統的迴圈力與自凈力和物質生產的吸納力與支撐力,遵循生態環境演化法則和社會經濟運行規律,在合理而科學地發展生產力的同時,自覺而主動地解放自然界。

  最後,生態思維確認地球物質資源的有限性與人的認識過程的無限性。在傳統思維中,自然界所蘊涵的物質資源似乎是無限的,由此人們為眼前局部利益而一味地強取豪奪,濫用和浪費有限的資源,搞掠奪式的雁過拔毛、竭澤而漁甚至殺雞取卵。實踐表明,相對於滿足人們包括物質的、精神的和生態的各方面的需要來說,自然生態環境的價值是有限的。也因為這種有限性,對可再生資源的開發應該而且必須遵循其再生時間過程,再生空間範圍,再生數量規模和再生質量效果。而對非再生資源的開發利用,至少應考慮其怎樣利用才能使總的效益最優和最佳化,付出的環境資源成本和代價最低和最小化,以及尋找替代資源的速度不低於開發利用的速度。就人的認識而言,自然規律的奧秘又是無限的,由此人的認識過程是一個辯證否定的無限發展過程,人對自然演化規律的認識過程和滿足自身生存發展需要的過程,只能是一個逐步接近真理並不斷創造價值的過程。

生態思維的產生和形成

  生態思維的產生和形成主要有三條路徑:

  (一)從具體學科來說,生態思維無疑和生態學直接相關

  生態學的產生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其較為充分的發展則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生態”概念在現代的廣泛運用,恐怕是當初提出時亦始料不及的。其所以如此,在於在生態學提出之初,就形成了“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概念有一個優於一般“系統”概念的地方,就是它特別強調對象與其周圍系統的雙向交流。系統論也指明系統對外部環境的作用,即系統功能的發揮,但外部環境對系統的作用則未予以充分的重視。在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說,“生態系統”概念更全面和深刻地揭示了“系統”概念的內涵。也正因為如此,才包含著從系統形態的辯證思維發展到生態思維的可能性。

  (二)從現代綜合學科來說,生態思維與現代耗散結構論的提出及其密切關係

  如果說“生態系統”概念指出了對象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交流的話,那麼這種交流的機制和具體的途徑則是還尚待研究解決的問題。而正是耗散結構論闡明瞭這種機制和途徑。再加上耗散結構論在研究這種交流時,並不局限於物質的交流,而是同時註意到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其中,又特別強調信息的交流。這也就是說,耗散結構論主要是建立在對信息世界研究的基礎之上,由於其著眼於信息世界,在研究對象時,時空觀念也就大大拓寬了。“生態系統”概念通過“耗散結構”概念的深化,其辯證思維的本質表現得更為明顯了。正因為如此,我們甚至可以說,生態思維,其實也就是耗散結構形態的辯證思維。

  (三)從研究人類思維發展的哲學來說,生態思維的形成也是辯證思維發展的結果

  辯證思維從矛盾形態發展到系統形態,已經表明瞭辯證思維發展的總趨勢,這就是從總體的發展過程及總體的聯繫去把握對象,從而達到關於對象的具體的科學的認識。辯證思維的這個任務,本來在其矛盾形態時就已經提出來了,矛盾形態的辯證思維重點解決了認識對象內部本質的問題;在此基礎上,系統形態的辯證思維在豐富關於對象內部認識的同時,又將思維引向於外部,力求從內部與外部的統一去認識對象;進而,生態思維要求從總體過程和更為廣泛的聯繫中去理解對象,從而使矛盾形態提出的要求更有效地得現實。可見,從矛盾形態發展到系統形態再到生態形態,本身也是符合辯證思維發展規律的。

生態思維的內容

  生態思維就是具備了以上特征的思維模式,在此,人們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係,達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解。所以,生態思維就是人們以具體化的思維來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道德關係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具體而言,它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首先,整體統一性的觀念。即不僅要把整個自然看成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而且要把人類看作整個自然界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整體統一性的觀念下,自然界蘊有萬物,並且有各自的運演規律,但它們之間絕非是相互獨立、互不幹涉的,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整個地球生態是一個有機系統,其中的有機物、無機物、氣候、生產者、消費者之間時時刻刻都存在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每種成分、過程的變化都會影響到其他成分和過程的變化,所以不能夠對自然界進行人為的分割,不能只註重目前對人類有用的事物,還要加強對人類未解領域的保護。同時,人也是自然整體中的一分子,與自然界中其他組成部分相平等的。人雖然是社會的人,但人首先是自然的人,統一於大自然的整體之內,人與自然中的其他構成部分是平等的。因此,人沒有理由與資格凌駕於自然之上。只有樹立了這種整體統一性觀念,才能更好地通過認識自身來認識自然,通過認識自然來認識自身。

  第二,多樣豐富性觀念。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性不僅僅是抽象思維的結果,它還要求人們在把握事物的本質時,還事物以豐富性和多樣性,只有這樣,對事物的認識才是完整的、準確的、客觀的,才能夠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在人對自然的探索、改造和建設過程中,要始終以一種寬闊的視野、開闊的胸懷、未來的眼光關懷自然界中萬事萬物,切忌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犧牲自然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多種礦產的臨近枯竭、生物物種滅絕速度的不斷加快,理應引起人們的高度警惕和反思。從客觀上而言,多樣性是整個自然生態系統內在豐富聯繫性的外在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就要承認自然的多樣性,允許自然的多樣性存在,並註意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存在;從主觀上而言,就要改變人的思維習慣和思維方式,不必刻意追求自然界本質和規律的“單一性”,因為這不僅不能正確把握事物的規律性,還會故意否定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第三,開放迴圈性觀念。自然界既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迴圈系統。開放性意味著此事物與眾多彼事物的聯繫性,具有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迴圈也不僅僅是在一種獨立系統內的迴圈,相對獨立的迴圈系統與存在環境之間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相對獨立的迴圈性和開放性是自然生態系統客觀的存在方式,這就要求人在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時,對其進行對立統一的把握。自然界作為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有能量的進出和交換及其自身的能量迴圈規律。人在從自然界中攝取能量時,一定要考慮其承受力,保證自然生態系統相對獨立迴圈系統的順利進行;同時,人們也應該認識到,自然生態系統並不是無限開放的,不是無限大的納污池。因此,人們一定要樹立建設自然的觀念,保持自己從自然索取的權利與建設回報自然的責任的統一,實現自然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平衡。

  第四,有限與無限相統一的觀念。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自然界所蘊涵的物質財富往往被認為是無限的,人們只是向自然無限索取,而沒有意識到去建設自然。其實,相對於滿足人們各方面的需要來說,自然生態環境的價值是有限的,一些自然資源臨近枯竭狀態就說明瞭這一點。同時,就人的認識而言,自然又是無限的。因為,人的認識過程是一個辯證否定的發展過程,永無止境。生產力的發展,科技的進步雖已取得了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輝煌”勝利,但人對自然的認識,只得到了滄海一粟。既然人在整個自然面前還存有許許多多的無知,就要以一種無限的心態,樹立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解,保持人與自然的共同和諧發展。所以,自然生態環境的價值是無限性與有限性的統一。這就要求人們在改造自然的觀念中溶入建設自然的觀念,自然生態環境才能步入良性迴圈的狀態,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人們的所需,否則,自然的價值就會枯竭,甚至以自然災害的方式報複人們。因此,在生產生活過程中,一定要樹立生態思維觀,以一種積極的、主動的態度保護、建設和利用自然生態環境。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刘维燎,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生態思維"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