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軸開發模式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點軸開發理論最早由波蘭經濟家家薩倫巴和馬利士提出。點軸開發模式是增長極理論的延伸,從區域經濟發展的過程看,經濟中心總是首先集中在少數條件較好的區位,成斑點狀分佈。這種經濟中心既可稱為區域增長極,也是點軸開發模式的點。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中心逐漸增加,點與點之間,由於生產要素交換需要交通線路以及動力供應線、水源供應線等,相互連接起來這就是軸線。這種軸線首先是為區域增長極服務的, 但軸線一經形成,對人口、產業也具有吸引力,吸引人口、產業向軸線兩側集聚,並產生新的增長點。點軸貫通,就形成點軸系統。因此,點軸開發可以理解為從發達區域大大小小的經濟中心(點)沿交通線路向不發達區域縱深地發展推移。
點軸模式是從增長極模式發展起來的一種區域開發模式。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把產業部門集中而優先增長的先發地區稱為增長極。在一個廣大的地域內,增長極只能是區域內各種條件優越,具有區位優勢的少數地點。一個增長極一經形成,它就要吸納周圍的生產要素,使本身日益壯大,並使周圍的區域成為極化區域。當這種極化作用達到一定程度,並且增長極已擴張到足夠強大時,會產生向周圍地區的擴散作用,將生產要素擴散到周圍的區域,從而帶動周圍區域的增長。增長極的形成關鍵取決於推動型產業的形成。推動型產業一般現在又稱為主導產業,是一個區域內起方向性、支配性作用的產業。一旦地區的主導產業形成,源於產業之間的自然聯繫,必然會形成在主導產業周圍的前向聯繫產業,後向聯繫產業和旁側聯繫產業,從而形成乘數效應。
點軸模式是增長極模式的擴展。由於增長極數量的增多,增長極之間也出現了相互聯結的交通線,這樣,兩個增長極及其中間的交通線就具有了樣高於增長極的功能,理論上稱為發展軸。發展軸應當具有增長極的所有特點,而且比增長極的作用範圍更大。
點軸開發理論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採取空間線性推進方式,它是增長極理論聚點突破與梯度轉移理論線性推進的完美結合。
點軸開發模式的主要思路是:
第一,在一定的地域空間範圍,選擇若幹比較優勢明顯的具有開發潛力的重要線狀基礎設施經過的地帶,作為發展軸予以重點開發;
第二,在各發展軸上確定重點發展的中心城鎮,使之成為增長極,並確定其性質、發展方向和主要功能;
第三,確定中心城鎮和發展軸的等級體系,重點開發較高級別的中心城市和發展軸,隨著區域經濟實力增強,開發重點逐步轉移擴散到級別較低的發展軸和中心城鎮,最終形成由不同等級的發展軸和中心城鎮組成的多層次結構的點軸系統,進而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點軸開發模式往往成為開發程度較低、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首選的空間開發模式。
對於“點軸模式”的適用性,要關註以下三點:
第一,註意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
第二,註意各增長極之間的經濟聯繫程度;
第三,註意發展軸的經濟合理的空間距離。
其一,方向性和時序性。點軸漸進擴散過程具有空間和時間上的動態連續特征。是極化能量擺脫單點的限制走向整個空間的第一步。
其二,過渡性。點軸開發開始將開發重點由點轉向了軸線,而多個點軸的交織就構成了網路,點軸開發成為了網路形成的過渡階段;隨著區域網路的完善,極化 作用減弱,而擴散作用增強,區域經濟逐漸趨於均衡,因此,點軸漸進是區域不平衡向平衡轉化的過程。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也是二元經濟結構的逐漸消除過程。可見,對於區域開發與規劃實踐來說,點-軸漸進擴散理論除回答了經濟發展和集聚過程外,更重要還提供了極化方向和時序控制這一新手段。
當主導產業形成之後,在增長極上面將會產生極化作用,即增長極周圍區域的生產要素向增長極集中,增長極本身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我們現在一般把一個區域內的中心城市稱為增長極,把受到中心城市吸引的區域稱為“極化區域”,在純粹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進行區域經濟規劃的區域應當是極化區域。
為什麼主導產業的產生會在增長極出現極化作用?主要是由規模經濟作用引起的產業聚集作用,使增長極能夠不斷成長壯大。規模經濟指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而導致生產的成本下降和收益增加。產業聚集一般有三種形式:由於共同利用基礎設施而獲得成本節約的聚集,由於產業鏈的產前產後聯繫而獲得成本節約的聚集,以由於管理方便引起的聚集。產業聚集將帶動科技、人才、信息、第三產業等的聚集,使產業聚集的空間載體增長極,變得越來越強大,對周邊地區的要素吸引也越來越大,從而形成生產要素向增長極集中的趨勢,我們稱這為極化作用。
如果極化作用一直在強化的過程中,生產要素就會一直向增長中心集中,就不可能形成發展軸,也就不會出現“點軸模式”。
擴散效應是與極化效應同時存在、作用力相反的增長極效應。其表現是,生產要素從增長極向周邊區域擴散的趨勢。為什麼增長極的產業會向周邊地區擴散呢?
第一,經濟上的互相依存,使增長極在產生伊始,就存在擴散效應。在極化區域的生產要素與增長極聚集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連續不斷的物流,由於市場交易的存在,增長極在獲取物質資料的同時,資金也同時流向周邊地區。只在兩地建立了市場經濟的貿易關係,生產要素就始終是雙向流動的,所以極化效用和擴散效用也是同時存在的。
第二,由於技術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增長極上的產業技術不斷發生更替。增長極存在著產業不斷更替的規律,被更替下來的產業向增長極周邊地飛轉移,隨著增長極的規模擴大和技術水平提升,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表現出來的結果是擴散效應一天比一天增大。
第三,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產業部門存在擴散的趨勢。對一些在增長極無法從事的產業的需求越來越大,加入到這些產業的生產要素從增長極向周邊擴散,以促進這些產業的發展。例如,旅游業、資源開采業、倉儲業、以及傾向於原料產地的製造業等。擴散效應又被稱為“涓滴效應”,即生產的發展通過擴散而促進增長極周邊所有地方的發展,從而縮小地區之間的差異。
擴散效應會不會產生“點軸模式”?這關鍵要看擴散的方向和強度。如果讓生產要素沿著一個既定的方向大強度擴散,比如沿一條主要交通線擴散,就可以形成一個規劃中的發展軸,形成“點軸模式”,但這隻有在政府的強勢引導條件下才能做到。
在一般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將向能夠獲得最大效益的最優區位的方向擴散,而其方向不是固定的。用韋伯的區位論的思想來解釋,就是企業總是要獲得運費最低的佈局地點這一基本論斷。這樣我們也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上海的產業擴散方向是江浙的長江三角洲地區,而不是沿長江溯江而上;目前形成的是長江三角洲都市圈,而不是沿長江發展軸。
為什麼生產要素不會沿一條主要交通線擴散?因為我們的交通運輸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一個交通運輸的網路已經基本形成。假設對於兩個面積和人口都相等的經濟區域而言,如果我們捨去其他因素的影響,一個綿延千里的區域,單位產值的生產成本必然高於一個具有很大緊湊度的區域。
點軸開發理論的實踐意義,在於首先揭示了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即可能通過點與點之間跳躍式配置資源要素,進而通過軸帶的功能,對整個區域經濟發揮牽動作用。因此,必須確定中心城市的等級體系,確定中心城市和生長軸的發展時序,逐步使開發重點轉移擴散。
tai hao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