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753个条目

民族旅游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民族旅游

  民族旅游是以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民俗事象和民俗活動為資源,為國內外游客提供服務的一種文化活動。它能將自然與社會、文化與生活、觀覽與體驗、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因而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和多彩的生活情趣。

民族旅游的本質[1]

  一是“朝聖說”。MacGannell認為民族旅游作為一種影響人們的文化心態和精神世界的活動具有深刻的精神含義,“旅游就是一種現代朝聖”,因為它還吸收了現代社會的宗教功能。

  二是“休閑觀光與朝聖說”。Turner認為民族旅游一方面是休閑觀光,另一方面又是去尋找神聖的東西,觀光和朝聖兩者具有融和的趨勢。

  三是“儀式說”。Graburn認為民族旅游既是“神聖的旅程”,也是“世俗的儀式”,民族旅游的目的不但在於玩耍和休閑,也在於從一種狀態轉到另一種狀態,如同生命儀式。

  四是“經濟活動說”。Vonschllard認為民族旅游是外來民族進入非定居地並且在其中逗留或移動引起的經濟活動的總和。後來的主流學者Cooper,Mcintosh,Medlik和Holloway也支持這種觀點。

  五是“社會文化現象說”。Jafari的定義是民族旅游是離開常住地的游人、滿足游人需要的產業,以及游人、產業和旅游地三者間的社會交換給旅游地帶來綜合影響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六是“休閑娛樂說”。Burns,Boostin,Barthes認為民族旅游不是“朝聖”,是一種“非真實”的虛假事件。因為“朝聖”具有資本主義社會的性質,是對過去的一一種深遠而神聖的追求,而民族旅游的目的是快樂,因此兩者在交流和互動中表現的意義不同。

  七是“策略說”。廖楊認為民族旅游本質其實就是一種當代民族、國家以經濟發展為載體來實現“政治一體化”和“文化大同”理想的策略。

民族旅游的特點[1]

  (一)參與性

  l、民族旅游需要游客參與旅游產品開發活動。民族旅游資源基本保留於少數民族人民群眾之中,即使是自然旅游資源也因其人文精神而具有深遠意蘊,因此民族旅游中的自然景觀只是錶面的、淺層次的旅游產品,游客如果要了’解內在的、深刻的少數民族文化內涵就必須深入其中,親自體驗。

  2,民族旅游需要少數民族參與產品開發活動。一方面,民族旅游開發的目的是促進民族地區社會文化和諧發展,只有少數民族參與其中,才能實現此最終目的。另一方面,生活在特定環境中創造、演繹、體現和表現獨特生活方式和文化風俗的少數民族,是民族旅游資源的“核心指向”,只有少數民族群眾的廣泛參與才能保證旅游發展具有長久的生命力。因此世界旅游組織、世界旅游理事會與地理理事會聯合制定並頒佈了《關於旅游業的21世紀議程,該議程倡導可持續發展的旅游業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將當地居民作為關懷對象,並把他們的參與作為旅游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和不可缺少的環節。

  (二)民族性

  l、民族旅游涉及和展現出的是民族關係。從錶面看,民族旅游屬於個體行為,但是由於游客和少數民族各自擁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民族成分,其行為必然被視為民族行為,影響對整個民族印象的判斷,甚至波及民族關係的和諧與發展。例如,大部分游客雖以游玩為主要目的,但其不當行為(例如對戒忌的觸犯)有時會傷害少數民族感情,甚至引發民族糾紛。

  2、少數民族居民也是民族旅游資源。遠離現代主流社會和文明的民族和族群本身,由於特殊的文化和生理等特征,能夠滿足游客求知、求異、求新、探索等心理需求。

  3、各民族旅游區都有民族特色極其鮮明的旅游資源。如民族節日,它好似一個民族的族徽,我們可以把一些民族節日和其所屬民族劃等號,例如:潑水節=傣族,火把節=彞族,雪頓節=藏族,三月歌圩節=壯族,擺手節=土家族,西遷節=錫伯族,老人節=北韓族,唱哈節=京族,那達慕大會-二蒙古族,等等。

  (三)文化性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民族旅游更是如此,其本質上是一種文化活動。主要表現是:

  l、民族旅游資源的核心內涵是民族文化,民族旅游給旅游者提供的是一種“文化享受”。

  2、如果旅游者和民族旅游地文化之間差異太大,就容易形成文化障礙,引起文化衝突,使民族旅游地吸引力減小。

  3、民族旅游必將引起民族旅游地文化變遷。一方面,民族旅游是一種跨文化的觀察與體驗,是一種異質性非主流社會文化與主流社會文化之間的互動,民族旅游提供了異族文化接觸與交流的良機,能夠實現民族異質文化之間的互補和良性互動,實現民族文化採借、融合;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導致民族文化流失、民族文化同化、涵化、變異等現象。

  4、民族旅游涉及的文化範圍非常廣泛。從物質文化到精神文化無不涉及。因此,有學者宣稱:游客通過參與民族旅游活動,可以洞察一個民族文化風貌。

  (四)對戒忌的寬容性

  由於民族旅游是人們在不同文化模式的流動,“入鄉隨俗”、“入國問禁”十分重要。當然,因為游客屬於游玩為目的,不一定都懂得民族戒忌,因此當地土著居民一般會把游客的不當行為看為對於本民族的侮辱,而是比較寬容。而對於嚴重傷害民族感情的行為,少數民族則有所反映。因此,為了防止嚴重傷害民族感情和民族關係,導游應該講解戒忌內容,提醒游客註意事項,尊重少數民族信仰和禁忌。

參考文獻

  1. 1.0 1.1 竇開龍.民族旅游的本質和特點(A).現代商業.2008,23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6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民族旅游"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