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欖型社會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所謂橄欖型社會是指社會階層結構中極富極貧的很少,中間階層卻相當龐大。從社會學意義上說,中間階層的壯大,使得對立的貧富兩極成為一個連續性的排列,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看到拾級而上的希望,有助於舒緩貧富差距蘊蓄的對立情緒、以及由此衍生的系列社會問題。
(一)經濟主義要素。中產階層的興起本質上是一種經濟現象,它主要反映勞動生產關係中財產所有權、勞動力市場能力的矛盾定位。一方面,部分中產階層通過分紅、參股等方式分享了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另一方面,部分中產階層由於自身特殊的市場能力(技術、管理能力)在生產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產階層興起實際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結果,反映了技術和管理在現代生產關係中的突出作用。因此,“橄欖型社會”的職業結構是以職業經理人、專業技術人員、一般職員等職業為主體,而資本家、非技術T人占少數。
(二)身份認同要素。中產階層不僅是統計上的分類,而是反映了不平等、聯合和差異等可被社會成員觀察到的獨特社會現象。帕金指出中產階層在生產生活中於共同的利益和偏好而“聚合”在一起,也感受自身與上層階層和下層階層之間存在難以逾越的“壁壘”。
吉登斯也指出階層之間的衝突意識很大程度上是由階級結構化的可見度或者說透明度所推動的。
因此,“橄欖型社會”中的中產階層對自身身份歸屬應當有比較清晰的認同,將自己和絕大部分社會成員看作是具有高度同質性,處於社會中間位置的階層。
(三)行為聯繫要素。中產階層成員不僅在生產關係、身份認同方面具有相似性,在外在的行為與文化方面也具有較多共通特征。通常來說,中產階層在政治偏好、生活方式選擇、兒童撫養方式、生理和精神健康狀態、受教育機會、婚姻模式、收入等方面均有較為穩定一致的特點。因此,在中產階層占大多數的“橄欖型社會”中,中產階層的行為文化特征也代表了社會主流的行為方式與意識形態。
(四)轉換能力要素。在經濟和政治領域中,中產階層是潛在的集體行動者。當意識到可能與其他社會階層發生衝突時,中產階層能夠通過集體行動改變與自己利益相關的制度安排。因此,在“橄欖型社會”中,中產階層能夠在經濟、政治和社會的政策設計和運作中發揮主體作用,從而形成有利於中產階層生存發展的長期穩定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