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距離指數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權力距離指數(Power Distance Index;PDI)
目錄 |
權力距離指數是指一種特定文化中重視和尊重權威的程度,由荷蘭心理學家吉特霍夫斯泰德提出來的。
霍夫斯泰特的對50個國家和3個地區的IBM員工進行了問卷調查,運用統計學的因數分析法,將調查問題分成不同的組,根據某個國家員工的標準樣本在這些問題上的平均分計算出該國的權力距離指數PDI。用來計算權力距離指數的三個調查項目是:
非管理崗位員工對如下問題進行回答
下屬對上級真實的決策風格的感知
下屬對上司決策風格的偏好
“權力距離指數”,是荷蘭心理學家吉爾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一個指標,用來衡量不同文化里,人們對待“更高層、更權威者”的態度。
權力距離指數高。人們更尊重權威。雇員不敢反駁上司。年幼者順從年長者。掌權者有更多特權。而弱勢者也把權力分配不均視為理所當然,溫順地接受現狀。
權力距離指數低。人們更認同平等。學生會反駁老師。雇員直呼上司的大名。掌權者努力顯得親民不強勢。社會總體氛圍不鼓勵對權威的盲目敬服。權威被認為是可以挑戰的。
美國研究機構對中、美、韓三組學生做了四項測驗:參與動機、通信方式偏好、自由表達思想與觀點、個人作業和小組協作。結果發現,美國組的PDI分值最低,而南韓組的PDI分值最高。美國組向教師尋求幫助時放鬆度最高,而南韓組放鬆度最低。這種心態即南韓文化中高權力距離指數的反映――下屬往往因為害怕權威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
霍夫斯泰德後來寫了一本《文化的重要地位》,說在低權力距離指數的國家,權力會讓擁有它的人感到尷尬,並且這些人都始終試圖低調行事。其實,這裡沒有絕對的文化優劣。歐美官員保持低調,是因為他們文化中的權力距離指數過低,能更有效地行使權力。中國官員的高調,則是自古以來習慣了用威嚴的方法來治理民眾,強調權威與服從的集體主義。
“在權力距離指數低的國家中,”霍夫斯泰德在其著作《文化之重》(Culture’s Consequences)中寫道:掌權者對手中的權力感覺不好意思,並試圖淡化其重要性。我曾經聽說瑞典(低PDI國家)一位大學行政人員為了行使權力,會努力讓自己看上去不那麼強勢。領導們以削弱自己權力象徵的方式加強自己的親民形象。在奧地利(低PDI國家),總理布魯諾•克萊斯基上班坐電車一事是出了名的。1974年,我本人親眼見到荷蘭首相約普•登厄伊爾在葡萄牙的露營地度假。這種行使權力的方式跟比利時和法國等高PDI國家截然不同 。
權力距離指數高的企業就是階級觀念很強的企業,基層員工輕易不敢跟領導提出相反意見,領導層會刻意建起心理圍牆,讓員工覺得領導是高不可及。PDI低的企業的階級觀念很低,基層員工與領導都能夠沒有隔膜的溝通,領導層會刻意將自己光環去掉,讓員工容易接近。
如果一個PDI很高的地方,下屬跟上司講話可能就是會高度mitigated(極度含蓄)往往就不能準確反映現場的情景。
比如,美國對權力的看法跟阿拉伯國家的看法就存在很大的差異,美國不是很看中權力,他們更註重個人能力的發揮,對權力的追求比阿拉伯國家要遜色不少;阿拉伯國家由於國家體制的關係,註重權力的約束力,由此,阿拉伯國家的機構,不管是政府部門或者企業都多多少少帶有權力的色彩。
我們在跨國公司工作時,在不同國籍的公司,面對不同國籍的上司,都會面臨權力距離指數問題。溝通最主要的訣竅就是以對方喜歡的方式與之溝通,才能達成溝通目標,獲得想要的結果。這樣,我們面對來自不同國籍的上司時候,不但要註意公司整體文化的影響,更要註重上司本人國籍的權力距離指數,即存在美國公司、馬來西亞上司的情況。
對來自權力距離指數較高的國家,並且深受本國文化影響的上司,則需要:
充分尊重他的權威性,多聽從他的意見,遵循他的指令;
做事註重結果,但更重要的是態度;
可有距離地同上司建立熟悉的關係;
關鍵在於上司對你這個人的認可;如對馬來西亞、印度的上司。
而對來自權力距離指數較低的國家,並深受本國文化影響的上司,則可:
多發揮個人的才能,與上司充分平等討論再做出決策;
工作關鍵是要有績效和結果,讓上司充分認可你的才能;
同上司建立工作外的私交或沒什麼交情都可以;
關鍵在於上司對你的能力的認可;如對美國、以色列的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