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性廣告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機械性廣告是指大規模灌輸或立體態勢的廣告轟炸。這類廣告是撞擊而不是說服,採用重覆口號和有震撼力的畫面產生一種無意識的強迫觀念。消費者的選擇要麼是被動的,要麼是持續抵抗,要麼是繳械投降,要麼是逃之夭夭。[1]
機械性廣告的理論基礎[1]
機械性廣告的理論基礎是本世紀初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理論,美國心理學家華生WATSON的行為主義和霍爾HALL的學習論。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上,這些理論允許產生一種力量衝破消費者的抵抗意識,並給他們造成自由選擇的幻覺。這種幻覺是指人的心理中無意識或下意識的東西,它是靜態的,不透明的。就是說在錶面感知水平上,消費者似乎抵抗了廣告的進攻;但不知不覺地通過其它中介,廣告留在無意識中。
機械性廣告轟炸在歐美的盛行是20世紀20、30年代,至今還在被應用。它給人在無意識狀態下作出的購買行為一個相對簡單的機械論解釋,並隱隱約約地看見一種有效干預的可能性。只要我們認定一部分經濟行為不是理性的和有意識的,而是來自於大腦皮層的自動反應,那就是一種條件狀態的可能性,消費者在廣告面前就多多少少是脆弱的。
機械性廣告的技術[1]
機械性廣告的技術是模仿實驗方法,首先廣告符號邏各(LOGO)即企業或產品標誌應該很容易被感知,被認出來。其次,廣告用語簡單清楚,採用象徵圖片和有獨創性的廣告口號。
這些廣告符號應保留產品的身份,人們一眼就能認出來,對購買反應有刺激作用。一般來說,這些由符號、口號組合起來的廣告程式可以維持相當一個時期,大眾的實際消費行為逐漸成為廣告不斷耐心重覆的自然結果。有時候的強力推出或強勢出擊在某一階段加大廣告信息的頻率,以維持和激活在推銷和消費之間的一種無意識的自動聯繫。當然,作為這種廣告成功的條件是消費者的被動接受,沒有批評精神,讓廣告長驅直入。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大型超級市場和秩序井然的自動服務(如自助餐)當中,消費者直接和商品、服務接觸,沒有中介,無拘無束,給消費者一種完全自由的感覺,這樣就激活了無意識的內部反應。讓消費者產生無意識的消費衝動是機械性廣告成功的原因。
當然,機械性廣告的成功一般都是在某一個階段,而且它的進攻性手法最好不要遇到消費者的無意識領域中的障礙。還要看到,僅把消費者作為一個被動的對象還是不如讓消費者通過廣告重新確認自己的動力來得合算。所以,現在的機械性廣告的戰略是更加針對消費心理的動力性或價值目標定位,而商標圖式或口號豐富了廣告的表現力,產生了更多的象徵意義和有刺激性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