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默知識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隱藏] |
暗默知識是指難以用語言描述的知識,它源自個人的體驗,與個人信念、視角及價值觀等精神層面密切相關。經驗、直覺、秘訣、預感等是暗默知識的同義詞。也有人把暗默知識等同於隱形知識。
暗默知識源自個人的親身體驗,與個人信念、視角及價值觀等精神層面密切相關。人們常說的經驗、直覺、秘訣、預感等都屬於暗默知識的範疇。
暗默知識,做隱形知識理解時,是由英國的物理化學家波蘭尼提出的一個概念,相對於自己物理和化學上的成就,這個哲學上的暗默知識被他認為是自己一生最重要的一個發現。波蘭尼在著作《暗默知識的層次》中認為“我們的認知比我們的語言更加豐富”,也就是說我們能理解但是卻無法表述的知識比已經表述出來的知識要多得多,這也是他對人類的認識進行再思考並且提出暗默知識的出發點。[1]
也有人認為,暗默知識一詞被野中鬱次郎與竹內弘高二位先生首題於《創造知識的企業——日美企業持續創新的動力》一書。[2]
《創造知識的企業——日羡企業持續創新的動力》的作者野中鬱次郎與竹內弘高兩位先生,均有企業與學術雙重工作學習背景,對美日企業的發展模式有著駕輕就熟的辨識與深刻獨到的理解。此書較為引人註目的一個論點是提出了“暗默知識”。在日本企業核心競爭力中的地位與作用。這既是有別於西方,尤其是美國企業基於“笛卡爾兩分法”哲學理論的企業研發、製造模式,也是日本企業根植於日本特有知識傳統,以此屹立於世界市場之巔,並一以貫之的獨特生存發展之道。
該書從日本企業獨特的發展理念入手,提出日本企業的成功不是源於其製造能力,是由於它們在“組織知識創造”方面的技能與專長。傳統的企業創新僅僅是避重就輕地選擇“形式知識”的創新,忽略對“暗默知識”的挖掘,而野中和竹內從理論上構建了一個創造新知識的理論體系,即經營型組織怎樣組織全體成員有系統地創造知識,凹系統地、組織的深挖為邏輯思考所排出、並且難於通過信息技術進行處理的經驗、直覺、預感、美感等主觀認知歸納在內的暗默知識之列作為創造潛在知識的一部分。將“形式知識”與“暗默知識”有機融合、相互轉化、促進知識的分亭與創新,進而在創新研發與生產實際中發揮真正意義上的作用。
暗默知識的分類[3]
暗默知識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技術維度。包括:非正式和難以準確描述的、體現在“秘訣”這個詞上的技能或技藝。
第二部分是認知維度。由心理圖式、心智模型、信念和知覺構成,這些內容往往融會在人們的內心深處,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東西。
暗默知識的認知層面反映了我們對現實世界的意象(是什麼)和我們對未來的憧憬(應該是什麼)。雖然將它們表述出來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這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模式卻影響我們對周圍世界的感知方式。
暗默知識的特點[3]
暗默知識具有三個特點:
其一,具有情境依附性,暗默知識的獲得總是與特殊的問題或任務情景聯繫在一起,是對某種特殊問題或任務情景的一種直覺綜合或把握。
其二,具有“非邏輯性”,它不能通過語言、文字或其他符號進行明確的邏輯論證與說明。
其三,具有“非公共性”,不能以顯性的常規組織形式加以傳遞。它是一種或許連知識主體自身都未必能夠清晰表達的知識?自然也就不能在常規的教學組織形式中充分地傳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