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新聞場域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新聞場域(media field)

目錄

什麼是新聞場域

  1996年,布爾迪厄的《關於電視》一書出版,他正式提出“新聞場域”這一概念。他認為,社會是由相互關聯而各自獨立的地域構成,新聞場域可以被理解為文化生產的一個亞區域,與其他場域一樣,是由不同位置形成的開放性的關係網路,權力關係是決定人們行動的基礎。

  1999年,羅德尼·本森發表《比較語境中的場域理論:媒介研究的新範式》一文,明確將場域理論定義為媒介研究的一種新範式,標志著媒介研究場域範式的正式形成,他還闡釋道,新聞場域從屬於文化場域,其特殊性在於場域內部自治受到外部政治,經濟場域的權利資本,或者說,“新聞場域”是在新聞生產中,新聞生產者有著與社會方方面面的客觀關係,這種關係在不同位置上,對新聞生產產生不同的影響或壓力。

  新聞場域從來都不是靜態存在的,而始終在與政治場、經濟場、文學場等其他場域的互動中。

新聞場域的提出[1]

  1996年,布爾迪厄的《關於電視》一書出版。他在該書中正式提出“新聞場域”(media field)這一概念,並引入另外兩個相關的重要概念“慣習”(habitus)和“資本”(capital),為媒介研究提供了一個一體化和有力的分析模式。以組織理論為支撐的新聞生產社會學路徑的缺陷,恰恰是場域理論進入媒介研究最重要的方法論裂隙和機會。

  在布爾迪厄看來,社會是由相互關聯而各自獨立的場域構成,新聞場域可以被理解為文化生產的一個亞場域,與其他場域一樣,是由不同位置形成的開放性的關係網路,權力關係是決定人們行動的基礎。記者和編輯作為新聞場域中的行動者,儘管具有一定的主觀能動性,但其行動無法超越所處的社會結構,因此他們的行為邏輯可以用慣習概念來加以解釋。慣習是一種“被結構化的結構”(structured structure),即外在結構內化為從業者的行為慣例來指導實踐,使得行動者以某種大體上連貫一致的系統方式對場域的要求做出回應,從而實現行動的程式化、可預期。具體到新聞場域,慣習是指新聞從業者在長期的新聞實踐中所積累的一系列生產規範、策略與機制,其內在理念支撐為新聞行業所認同和共用的職業意識形態。慣習並非來自於教條,也不是經過有意識計算後的結果,而是從業者在日常工作中與上下級、同事、信源等的互動中,自然獲得一種對游戲規則的把握。

  布爾迪厄舉例:一個資深編輯與一個剛來實習的年輕人具有完全不同的慣習,這種差異歸根結蒂是由於其在場域中所處位置(position)和所擁有資本的不同所致。職業經驗、在機構中的職位、部門條線、新聞評獎等,都構成了新聞場域內的重要資本。同時,慣習也是一種“具有結構能力的結構”(structuring structure),即反過來慣習對新聞場域也有建構作用。這種建構的原則存在於社會建構的性情傾向系統里。這些性情傾向在實踐中獲得,又持續不斷地旨在發揮各種實踐作用;不斷地被結構形塑而成,又不斷地處在結構生成過程之中。慣習的概念與常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慣習更強調主觀能動性,即慣習對新聞場域的建構作用。

  布爾迪厄將慣習和場域的關聯概括為兩種方式:制約關係和認知建構的關係。[8]在對關係的反思中,又將重點放在了權力關係上。在布爾迪厄看來,以往新聞室組織研究中總結出來很多常規,都沒有深入透視其背後的權力關係。比如,塔奇曼所說的將新聞分類化處理的常規,並不是一個中性化的操作,而是隱含了由新聞室權力層級決定的價值判斷。“硬新聞”是新聞類別中最強勢的,占據著最顯著的新聞版面和最多的新聞室資源,其製作者絕大多數都是男性,他們通常獲得的報酬更高,在新聞室中的地位也更高。與之相對的是“軟新聞”,製作者多為女性,其所獲得的編輯室關註度和報酬都遠遠低於前者。對“新聞價值”(newsworthiness)的迅速判斷,錶面上看來自於“不言自明”的職業慣習,但究其實質是由一系列“位置”關係決定的:該新聞與當天其他新聞相比較所處的位置;操作該新聞的記者在新聞室權力空間中的位置;該媒體在一個大的媒介場域中所處的位置……新聞價值的建構是通過對場域位置關係的解讀來實現的。

  布爾迪厄的場域理論以一種關係性思維為基礎,以生成的結構主義和實踐與反思為主要方法,以資本、慣習和性情為理論工具和主要分析單元,建構了一種更為複雜精細的理論模式和研究方法。1999 年,美國學者羅德尼·本森 (Rodney Benson) 發表 《比較語境中的場域理論: 媒介研究的新範式》一文,明確將場域理論定義為媒介研究的一種新範式,標志著媒介研究場域範式的正式形成。他指出,聚焦於中觀層面的“場域”,為傳統上割裂的巨集觀的新聞媒介“社會” (societal)模式 (諸如政治經濟、霸權、文化和技術理論)和微觀的“組織” (organizational)研究路徑架設了理論與實證合而為一的橋梁。

參考來源

  1. 王敏.《“場域-慣習”框架下的新聞生產:一個研究範式的學術史考察》.新聞界.2018-03-20

相關條目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5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Tracy.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新聞場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