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11个条目

故事力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故事力

  故事力是指信息時代具備的把信息置於某一情境之中,使之具有某種情感衝擊力,這樣一種能力,就是故事力。

  比如事實是這樣的:“王後死後,國王也去世了。”而故事版本是這樣的:“王後死後,國王也心碎而亡了。”[1]

  故事之所以能夠對我們產生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具備了兩個必要的條件:

  1.有一個能貫穿零散事件的story line,也就是故事線、故事情節。

  2.它調動了我們的感性思維,讓我們產生了一種代入感。

故事力的原因

  故事,是把信息置於一個場景中,讓信息具有強烈的情感衝擊力。故事只有加入了很多的情緒狀態,才能更吸引人。而這一點,在商業上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坎坷曾說過:”人類生來並不能很好地理解邏輯 ,但是卻能很好地理解故事。”

  咨詢、培訓和教育等行業就常常需要運用到這種” 會舉例”的能力。因為相對專業術語多, 傳遞概念化的東西效率低,所以要講很多故事來加以理解。

  其實,任何一場聚會只要聊天時間超過一個小時,那就必須用故事來填充聚會內容,可以說聊天70%的內容都必須靠故事,而能夠把握到機會講故事的人,勢必能在社交中占據主動。

故事力的好處

  故事勝過事實,道理只能贏得辯論,故事卻可以收買人心。故事力有如下好處:

  (1)講故事是為了引起別人興趣

  (2)講故事是為了給自己一個標簽

  (3)講故事容易打動人

故事力的原則

  (1)故事要短,太長了,大家不好記住;

  (2)故事要用一個懸疑問題作為開頭,引起大家興趣;

  (3)語氣要學會抑揚頓挫,不然大家聽著累;

  (4)故事可以演繹一部分但不能虛假,因為人們能從細節判斷故事真實性。[2]

故事力的培養要素和方法[3]

故事力的培養要素

  一是要消除和避免“感覺剝奪”,占有足夠的第一手材料和全息的資訊。

  有些記者在寫作時,經常沒有感覺、缺乏激情,講出的故事既不能感動自己更無法打動別人,他們對新聞感覺麻木、敏感度不夠,或者說沒有接觸到足夠的新聞信息,這相當於心理學上的“感覺剝奪”。只有很好地把握了全局和整體,才能準確地理解局部,這為發掘故事指明瞭領域和方向。傾聽採訪對象的聊天,讓他在沒有壓力和不受主觀引導的情形下,說出心裡話和心裡事,才可能接觸到原汁原味的故事。

  二是能夠找到反映事物本質的故事,不被事物表象所矇蔽。

  美國管理專家安妮特·西蒙斯說:“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講故事好手,每種信仰、觀點、記憶都是故事。”故事廣泛存在於生活之中。烙上了自己情感的故事——把生活中你最有體驗的事件細節,用自己最擅長的故事方法和故事形式,慢慢地孕育成一個完整的故事;寫下來,讓感動了自己的故事去打動別人。

  選取符合事物發展本質和趨勢的新聞故事,即選取的故事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事情要能指向本質真實。否則,就要放棄所選的,重新尋找符合事物本質特征的故事。要防止和避免出現表象真實掩蓋、歪曲、損害本質真實的情形。例如,一些西方媒體通常對微觀層面的表象真實加以惡意利用,以斷章取義、以點帶面、以偏概全的方式攻擊中國。

  三是發掘和創造具有溝通力、虛擬力、寓意的故事,註重審視故事背後的價值主張

  在一些專業的報道領域,在讀者和講述者之間,應該尋找認知和情感上儘可能多的溝通點,應用老百姓熟悉的生活場景和故事,在類比、參照和借鑒中,讓讀者感悟和理解專業知識。比如,在對殷墟考古的報道中,如果堆砌專業介紹就會極大降低可讀性,但記者以“商朝人每天干點啥”作為講述平臺,一個個商朝人的生活故事讓人興趣盎然。

  故事也可以這樣定義,即通過敘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引用的一些富有寓言意義的小故事,可以說是故事中的精品力作,如果背景合適、運用得當就會對新聞主題起到借古諷今、“烘雲托月”的作用。

故事力的培養方法

  (1)還原感性法。

  通過細節描寫展示出來的,比如穆青在描寫焦裕祿時,在文章的開頭部分用了一個三更半夜叩門的細節,焦裕祿的叩門聲把副書記嚇了一跳,以為出了啥事,正是用這樣的細節凸顯了焦裕祿通過改變領導思想戰勝自然災害的決心。

  (2)藏鋒蘊意法。

  在談判和戰爭中,藏鋒也起到引對方進入圈套和陷阱、誘敵深入的作用。先用人之常情或者目標受眾易於接受的表現手法敘述事實和展示事物發展進程,讓受眾慢慢“進入”“鎖定”在故事情景中,從中體會、咀嚼、“反芻”記者講述故事的意圖和主張。

  在新華社2016年的一篇通訊《一夜風雪話脫貧》中,雖是對話體,但讀者卻很難發現記者介入其中的影子,這種“退”則是為了讀者的“進”。記者只有兩次比較明顯的出現,女主人公“不顧記者再三阻擋,執意去鄰居家賒來一隻鴨子”“記者也收拾好,悄悄把食宿錢壓在窗臺上”,這樣的露面既襯托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也透露了記者的精神境界,而這些跟通訊的主題思想都是絲絲相扣的。

  (3)懸念衝突法。

  一些新聞作品把對衝突的表述安排在主標題、小標題或導語中,以此形成受眾的懸念,起到“抓取”受眾的作用。引起較大反響的新華社通訊《羊小平砸缸》花費大量篇幅描述羊小平家居住的偏僻、生活資料的拮据和吃水的困難,“山上的人經常一兩個月不洗臉”,而就是這樣的主人公竟然砸掉了被視為主要生活用品的6口大水缸,這一分別來自外部環境和人物內心世界的雙重衝突,給讀者造成具有強大衝擊力的懸念,為一個精彩故事的娓娓道來做了巧妙的鋪墊。

故事力的案例[4]

  李欣頻:深挖故事底蘊,讓高質量的故事立意體現理性思辨和文學美感。

  記錄別人的故事很重要,在自己的和別人的故事里“挖掘創意”,讓故事體現生活哲理和藝術美感,那麼你的故事就帶上“文學的特性”。先來看一則廣告語:

  海明威閱讀海,發現生命是一條要花一輩子才會上鉤的魚。

  梵谷閱讀麥田,發現藝術躲在太陽的背後乘涼。

  弗洛伊德閱讀夢,發現一條直達潛意識的秘密通道。

  羅丹閱讀人體,發現哥倫布沒有發現的美麗海岸線。

  在書與非書之間,我們歡迎各種可能的閱讀者。

  這個廣告作者是李欣頻,她出過很多書,幾乎每本都與“創意”有關。比如她的《李欣頻私房50》記錄了她的50項“私房創意包”。在她的文案作品中,我們會發現一些共性:哲理性較強,知識涉獵廣泛,讀起來清新舒適,有意境且視角獨特。

  真正的好故事就需要像廣告文案一樣,要營造和顯現它的豐富意蘊,用智慧的創意來提升故事質量,只有建立在龐大深厚底蘊之上的故事才有影響讀者的理性力量和感性力量。

  郝廣才:把別人的激活了自己感受的故事與自己的體驗組合起來。

  除了講述自己的故事,記錄別人的故事也是培養故事力的好方法。2017年一整年,我都在聽一個叫《今天》的音頻節目,主講人郝廣才是一位中國臺灣的出版人、創意人,現在還是一個被大家所熟知的“講故事的人”。他在2017年的每一天里用10分鐘講述一個故事。他用了5年多的時間去記錄別人的故事,從2017年1月1日的《國王的毒衣》開始,他足足用故事陪伴了我一年,我每天早上在刷牙洗臉的時候,點開音頻,期待“新的一天開始了”,想要知道“今天有什麼特別的呢?”郝廣才記錄下的那些“別人的故事”吸引了我,也吸引了很多人。他通過講別人的故事,把自己的名字從中國臺灣傳到了大陸。

  啟示:用別人的故事來培養自己的故事力。註意:這個別人的故事必須是能夠引發自己的聯想和共鳴,這些別人的、“嫁接”了自己的理性思考和情感體驗的故事,可以是現實的,虛構的,書本里的,旅途中的……每一個激活了我們情感的別人的故事,記錄下來,就會讓自己的故事力充滿正能量。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1. [夢翔優課.這個時代,需要你的故事力.搜狐,2019-05]
  2. 劍聖喵大師.聊天中的高情商,你得擁有“故事力”.壹心理,2018-01
  3. 趙東輝.故事力: 新媒體時代新聞作品的核心競爭力.《中國記者》,2017年第2期
  4. 劉海濤.故事力的五種培養方式. 極簡通識,2018-07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9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Llyn.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故事力"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