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力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录 |
故事力是指信息时代具备的把信息置于某一情境之中,使之具有某种情感冲击力,这样一种能力,就是故事力。
比如事实是这样的:“王后死后,国王也去世了。”而故事版本是这样的:“王后死后,国王也心碎而亡了。”[1]
故事之所以能够对我们产生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具备了两个必要的条件:
1.有一个能贯穿零散事件的story line,也就是故事线、故事情节。
2.它调动了我们的感性思维,让我们产生了一种代入感。
故事,是把信息置于一个场景中,让信息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故事只有加入了很多的情绪状态,才能更吸引人。而这一点,在商业上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坎坷曾说过:”人类生来并不能很好地理解逻辑 ,但是却能很好地理解故事。”
咨询、培训和教育等行业就常常需要运用到这种” 会举例”的能力。因为相对专业术语多, 传递概念化的东西效率低,所以要讲很多故事来加以理解。
其实,任何一场聚会只要聊天时间超过一个小时,那就必须用故事来填充聚会内容,可以说聊天70%的内容都必须靠故事,而能够把握到机会讲故事的人,势必能在社交中占据主动。
故事胜过事实,道理只能赢得辩论,故事却可以收买人心。故事力有如下好处:
(1)讲故事是为了引起别人兴趣
(2)讲故事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标签
(3)讲故事容易打动人
(1)故事要短,太长了,大家不好记住;
(2)故事要用一个悬疑问题作为开头,引起大家兴趣;
(3)语气要学会抑扬顿挫,不然大家听着累;
(4)故事可以演绎一部分但不能虚假,因为人们能从细节判断故事真实性。[2]
故事力的培养要素和方法[3]
一是要消除和避免“感觉剥夺”,占有足够的第一手材料和全息的资讯。
有些记者在写作时,经常没有感觉、缺乏激情,讲出的故事既不能感动自己更无法打动别人,他们对新闻感觉麻木、敏感度不够,或者说没有接触到足够的新闻信息,这相当于心理学上的“感觉剥夺”。只有很好地把握了全局和整体,才能准确地理解局部,这为发掘故事指明了领域和方向。倾听采访对象的聊天,让他在没有压力和不受主观引导的情形下,说出心里话和心里事,才可能接触到原汁原味的故事。
二是能够找到反映事物本质的故事,不被事物表象所蒙蔽。
美国管理专家安妮特·西蒙斯说:“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讲故事好手,每种信仰、观点、记忆都是故事。”故事广泛存在于生活之中。烙上了自己情感的故事——把生活中你最有体验的事件细节,用自己最擅长的故事方法和故事形式,慢慢地孕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写下来,让感动了自己的故事去打动别人。
选取符合事物发展本质和趋势的新闻故事,即选取的故事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事情要能指向本质真实。否则,就要放弃所选的,重新寻找符合事物本质特征的故事。要防止和避免出现表象真实掩盖、歪曲、损害本质真实的情形。例如,一些西方媒体通常对微观层面的表象真实加以恶意利用,以断章取义、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方式攻击中国。
三是发掘和创造具有沟通力、虚拟力、寓意的故事,注重审视故事背后的价值主张。
在一些专业的报道领域,在读者和讲述者之间,应该寻找认知和情感上尽可能多的沟通点,应用老百姓熟悉的生活场景和故事,在类比、参照和借鉴中,让读者感悟和理解专业知识。比如,在对殷墟考古的报道中,如果堆砌专业介绍就会极大降低可读性,但记者以“商朝人每天干点啥”作为讲述平台,一个个商朝人的生活故事让人兴趣盎然。
故事也可以这样定义,即通过叙述的方式,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引用的一些富有寓言意义的小故事,可以说是故事中的精品力作,如果背景合适、运用得当就会对新闻主题起到借古讽今、“烘云托月”的作用。
- (1)还原感性法。
通过细节描写展示出来的,比如穆青在描写焦裕禄时,在文章的开头部分用了一个三更半夜叩门的细节,焦裕禄的叩门声把副书记吓了一跳,以为出了啥事,正是用这样的细节凸显了焦裕禄通过改变领导思想战胜自然灾害的决心。
- (2)藏锋蕴意法。
在谈判和战争中,藏锋也起到引对方进入圈套和陷阱、诱敌深入的作用。先用人之常情或者目标受众易于接受的表现手法叙述事实和展示事物发展进程,让受众慢慢“进入”“锁定”在故事情景中,从中体会、咀嚼、“反刍”记者讲述故事的意图和主张。
在新华社2016年的一篇通讯《一夜风雪话脱贫》中,虽是对话体,但读者却很难发现记者介入其中的影子,这种“退”则是为了读者的“进”。记者只有两次比较明显的出现,女主人公“不顾记者再三阻挡,执意去邻居家赊来一只鸭子”“记者也收拾好,悄悄把食宿钱压在窗台上”,这样的露面既衬托了主人公的性格特征,也透露了记者的精神境界,而这些跟通讯的主题思想都是丝丝相扣的。
- (3)悬念冲突法。
一些新闻作品把对冲突的表述安排在主标题、小标题或导语中,以此形成受众的悬念,起到“抓取”受众的作用。引起较大反响的新华社通讯《羊小平砸缸》花费大量篇幅描述羊小平家居住的偏僻、生活资料的拮据和吃水的困难,“山上的人经常一两个月不洗脸”,而就是这样的主人公竟然砸掉了被视为主要生活用品的6口大水缸,这一分别来自外部环境和人物内心世界的双重冲突,给读者造成具有强大冲击力的悬念,为一个精彩故事的娓娓道来做了巧妙的铺垫。
故事力的案例[4]
- 李欣频:深挖故事底蕴,让高质量的故事立意体现理性思辨和文学美感。
记录别人的故事很重要,在自己的和别人的故事里“挖掘创意”,让故事体现生活哲理和艺术美感,那么你的故事就带上“文学的特性”。先来看一则广告语:
海明威阅读海,发现生命是一条要花一辈子才会上钩的鱼。
凡高阅读麦田,发现艺术躲在太阳的背后乘凉。
弗洛伊德阅读梦,发现一条直达潜意识的秘密通道。
罗丹阅读人体,发现哥伦布没有发现的美丽海岸线。
在书与非书之间,我们欢迎各种可能的阅读者。
这个广告作者是李欣频,她出过很多书,几乎每本都与“创意”有关。比如她的《李欣频私房50》记录了她的50项“私房创意包”。在她的文案作品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共性:哲理性较强,知识涉猎广泛,读起来清新舒适,有意境且视角独特。
真正的好故事就需要像广告文案一样,要营造和显现它的丰富意蕴,用智慧的创意来提升故事质量,只有建立在庞大深厚底蕴之上的故事才有影响读者的理性力量和感性力量。
- 郝广才:把别人的激活了自己感受的故事与自己的体验组合起来。
除了讲述自己的故事,记录别人的故事也是培养故事力的好方法。2017年一整年,我都在听一个叫《今天》的音频节目,主讲人郝广才是一位中国台湾的出版人、创意人,现在还是一个被大家所熟知的“讲故事的人”。他在2017年的每一天里用10分钟讲述一个故事。他用了5年多的时间去记录别人的故事,从2017年1月1日的《国王的毒衣》开始,他足足用故事陪伴了我一年,我每天早上在刷牙洗脸的时候,点开音频,期待“新的一天开始了”,想要知道“今天有什么特别的呢?”郝广才记录下的那些“别人的故事”吸引了我,也吸引了很多人。他通过讲别人的故事,把自己的名字从中国台湾传到了大陆。
启示:用别人的故事来培养自己的故事力。注意:这个别人的故事必须是能够引发自己的联想和共鸣,这些别人的、“嫁接”了自己的理性思考和情感体验的故事,可以是现实的,虚构的,书本里的,旅途中的……每一个激活了我们情感的别人的故事,记录下来,就会让自己的故事力充满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