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藥物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抗精神病藥物(Antipsychotic Drugs)
目錄 |
什麼是抗精神病藥物[1]
抗精神病藥物是指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或精神病性癥狀的一類藥物。20世紀50年代初出現的第一個精神藥物氯丙嗪標誌著現代精神藥物治療的里程碑。近10多年來,精神藥物治療學是臨床醫學領域發展最為迅速的學科之一,品種繁多、結構各異的新型抗精神病藥物正不斷研發、上市。
抗精神病藥物的分類[1]
抗精神病藥物一般分為兩大類,即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first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FGAs;或稱經典抗精神病藥物)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second generation antipsychotics,SGAs;或稱非典型抗精神病藥)。
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的藥理作用為阻斷中樞多巴胺D2受體、故又被稱為多巴胺受體阻滯劑,其典型代表為氯丙嗪、氟哌啶醇、奮乃靜、舒必利、泰爾登等,這些藥物對中樞的多巴胺D2受體有較強的親和力。
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藥理作用為對中樞多種受體的綜合調節作用,目前按照其藥理作用分為以下四類:1)5-羥色胺和多巴胺受體拮抗劑(serotonin-dopamineantagonists,SDAs),如利培酮、齊拉西酮。2)多受體作用藥(multi-acting receptor targeted agents,MARTAs),如氯氮平、奧氮平、喹硫平。3)選擇性D2/D3受體拮抗劑,如阿米舒必利。4)D2、5-羥色胺(5-HT1A)受體部分激動劑和5-羥色胺2A(5-HT2A)受體拮抗劑,如阿立哌唑。不同的抗精神病藥物對受體具有不同的藥理學特點,
與第一代抗精神病藥物相比,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對改善精神分裂症的陰性癥狀、情感性癥狀及認知功能方面具有優勢。
抗精神病藥物的研究方向[2]
① 由於精神病的發生因素較為複雜,與遺傳、環境、社會均有關係,目前,對於精神病發病機制的瞭解並不完全,所以進一步研究精神病的發病機制,清楚瞭解精神病的神經生化基礎,然後才能針對這些靶點來開發新的藥物,進行針對性治療;
② 針對抗精神病靶點,對新藥繼續進行結構變異、總結構效關係,探索相應受體的高效激動劑和拮抗劑,開發出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新藥物;
③ 由於個體對藥物的反應存在差異,故可根據個體對抗精神病藥物反應的差異性,通過藥物基因組、蛋白質組研究相應的方法,開發出更多適合個體化的藥物,實現個體化治療,這樣就可以更好地避免副作用的發生,達到安全性、有效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