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消費需求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什麼是個人消費需求[1]
個人消費需求是指居民個人日常生活中對各種個人消費品和生活服務的需求。在個人消費需求中,小部分是自給性消費,如農民對農產品的自產自用、手工業者將部分產品留歸己用等;絕大部分為商品性消費,即居民以個人的可支配收入從市場上購買所需的消費品和服務。
個人消費需求的內容[2]
居民個人消費需求是社會消費需求的主要內容,含物質性需求和非物質性需求在內。居民個人消費需求來源於全體居民通過各種渠道所獲得的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不同於實際用於消費的收入。因為居民本期形成的可支配收入,不會完全用於消費,還有—部分作為手存現金和銀行存款積蓄起來,所以,應從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扣除居民積累支出和自願儲蓄的數額,才形成居民個人消費需求。
決定和影響個人消費需求結構的因素[3]
決定和影響個人消費需求結構的因素主要有三個:一是個人或家庭收入水平;二是價格結構;三是儲蓄傾向。
收入水平和個人消費需求結構的關係呈現為恩格爾規律。即一個家庭(或個人)的收入水平越低,耗費在食品上的收入比例就越大;相反,一個家庭(或個人)的收入水平越高,耗費在食品上的收入比例就越少。由於恩格爾規律的作用,在一個國家裡,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中用於飲食部分的比重會逐步減少,而穿、用、服務等其他消費的比重會逐步地提高,提高幅度特別大的將是高檔耐用消費品。因此,個人的消費需求結構將從以農產品為主轉向以工業商品為主,由此,產業結構也將逐步轉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為主。
價格結構和個人消費需求結構關係一般來說表現為需求結構與價格的反向關係:價格上升,需求下降;價格下降,需求上升,當然,在現實生活中,價格的變化對需求結構變化的作用是比較複雜的,有時價格的上升或下降會引起需求的上升或下降。
儲蓄傾向對需求結構具有影響。儲蓄是從收人中扣除消費後的剩餘,是放棄現期消費結果。在家庭收人為一定量時,儲蓄傾向越高,現期消費就越減少;相反,儲蓄傾向越低,現期消費就越高。而儲蓄傾向的高低往往受歷史地位、消費觀念、消費習慣等心理因素和社會歷史因素的影響。儲蓄傾向高雖然有利於資本形成,有利於增加投資,但由於消費水平的滯後而影響消費結構的升級,從而影響產業結構升級。
總之,需求結構的變化是需求量變化和價格變化,以及社會、歷史、心理因素變化的共同結果。
按消費需求滿足的對象不同,可分為社會集團消費需求和個人消費需求。
社會集團消費需求是指為實現社會的集體消費基金而統籌安排用來滿足公共消費需要的部分。
社會集團消費需求在我國的社會消費需求總量中占有相當的份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個人消費需求的領域將不斷擴展,內容會更豐富多彩,消費需求的滿足程度也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