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進銷差價計演算法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實際進銷差價計演算法是指先計算出期末商品的進銷差價,進而逆算已銷商品進銷差價的一種方法。
實際進銷差價計演算法的計算 [1]
實際進銷差價計演算法的具體計算程式是:期末由各營業櫃組通過商品盤點,編製“庫存商品盤存表”,根據各種商品的實存數量,分別乘以銷售單價和購進單價,計算出期末庫存商品的售價金額和進價金額。其計算公式如下:
期末庫存商品進銷差價=期末庫存商品價格金額-期末庫存商品進價金額
已銷商品進銷差價=結轉前“商品進銷差價”賬戶餘額-期末庫存商品進銷差價
【例1】武泰賓館所屬商場對進銷差價採用的是實際進銷差價計演算法。12月31日有關資料見表1中第(1)、第(2)、第(4)欄。經盤點,庫存商品售價金額百貨櫃為187000元,食品櫃為178000元;庫存商品進價金額百貨櫃為137846元,食品櫃為130002元。計算已銷商品進銷差價如下:
百貨櫃庫存商品進銷差價=187000—137846=49154(元)
食品櫃庫存商品進銷差價=178000—130002=47998(元)
百貨櫃已銷商品進銷差價=99780—49154=50626(元)
食品櫃已銷商品進銷差價=96020—47998=48022(元)
根據計算結果,作分錄如下:
借:商品進銷差價——百貨櫃 50626.00
借:商品進銷差價——食品櫃 48022.00
貸:主營業務成本——商品銷售業務——百貨櫃 50626.00
貸:主營業務成本——商品銷售業務——食品櫃 48022.00
從上列實例中可以看出,採用三種不同的計算方法計算已銷商品的進銷差價,產生了三種不同的結果。這是因為各營業櫃組之間商品的差價率不同,在營業櫃組內所經營的各種商品之間差價率也不同,而且各種商品之間的存銷比例也不可能相同,因此,計算的結果是不相同的。這三種計算方法的適用範圍及優缺點如表2所示。
在實際工作中,為了做到既簡化計算手續,又準確地計算已銷商品進銷差價,往往在平時採取分櫃組差價率推演算法,到年終採用實際進銷差價計演算法,以保證整個會計年度核算資料的準確性。
在結轉了已銷商品進銷差價以後,“主營業務成本——商品銷售業務”賬戶得到了調整,反映的是商品的進價成本,而“主營業務收入——商品銷售業務”賬戶反映的卻是含稅收入,也需要將其調整為不含稅的銷售收入,調整的方法與數量進價金額相同,不再重述。
- ↑ 丁元霖.旅游餐飲服務企業會計.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