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理性決策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客觀理性(objective reason)
目錄 |
客觀理性決策是指決策者完全運用真正可靠的對於客觀現實的知識所做出的理性決策。方法理性決策是決策者只根據決策任務本身所包含的信息所做出的理性決策。因為這些信息中除了真實的信息之外,可能還含有不確定的、模棱兩可的甚至錯誤的信息,所以做出的理性決策有可能是破壞性的。主觀理性決策則是決策者把決策任務內部表徵與客觀現實知識比較和權衡後所做出的理性決策。所以,內部表徵的思想為理性決策行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它主張把理性決策看成是一種信息加工過程,並且可以操作性地定義和判斷一種決策行為是否是理性的,因為只要考察決策者對決策任務的表徵與決策任務結構之間的關係就行了。這就可以使研究者更現實地對決策行為做出評價。
客觀理性決策論又稱完全理性決策論。代表人物有英國經濟學家J.邊沁、美國科學管理學家F.W.泰勒等。他們認為人是堅持尋求最大價值的經濟人。經濟人具有最大限度的理性,能為實現組織和個人目標而作出最優的選擇。
其在決策上的表現是:決策前能全盤考慮一切行動,以及這些行動所產生的影響;決策者根據自身的價值標準,選擇最大價值的行動為對策。這種理論只是假設人在客觀理性下決策,而不是在實際決策中的狀態。
到80年代,赫伯特·西蒙進一步對"有限理性"進行了研究,發表了關於有限理性的論文。他列舉了幾種對客觀理性決策構成挑戰的情況:
一是風險與不確定性的情況。客觀理性決策只能適用於具有確定性和無風險的行動,但是,絕大多數的行動和政策選擇都是具有高度風險和不確定性的。
二是高度複雜性的情況。客觀理性的決策所使用的完備性的計算往往只適用於解決包含因素比較少的公共政策問題,但是,實際需要解決的公共政策問題卻是異常複雜的,它超出了一般的計算能力。
三是客觀理性的決策往往只適用於少量決策者的政策決定。當存在多個有利益矛盾的決策主體時,就會產生相互競爭與博弈的情況。
客觀理性決策程式[1]
客觀理性決策程式為:
1.決策前通盤考慮所有事實上可能的行動。由於事實上可能的行動數量很大,必定有一些末被決策者所知晚和顧及到,因此這一條實際上難以全部做到,而且對數日眾多的可能行動作通盤考慮,也不是容易的事。但作為—種理想的情況,可以提出這樣的步驟。
2.決策者應考慮每一種可能的行動在實施後,在無限時間、無限空間以及在各種價值系統上所產生的大大小小的影響,即掌握每一可能行動的每一個方面對整個世界所能產生的直接的、間接的,yb實施開始直到無限將來的任何影響。
3.決策者按自己的價值系統對各種行動的各種後果之價值進行估計,決策者的價值系統必須是客觀的、理性的,其估計才會是客觀理性的。在估計後再選定能夠達到最高價值的行動。
這一程式的關鍵步驟是“估計選擇”這一步,其本質與經濟學上的“無差異曲線”理論相似。決策者猶如待幣在手的消費者,其所持有的貨幣量,決定了他不可能購買離開消費可能線的各無差異的線上的為消費者所買不起的物品組配,而應該購買消費可能線與距原點最遠的無差異曲線相切點所代表的物品組配,因為這是他可購買物品中最好的物品組配。
- ↑ 謝燮正 劉鴻澤.《領導者決策選擇》2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