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報酬遞減規律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土地報酬遞減規律,是指在技術不變、其它要素不變的前提下,對相同面積的土地不斷追加某種要素的投人所帶來的報酬的增量(邊際報酬)遲早會出現下降。
這裡的土地報酬,可以理解為土地產品的產量,體現了土地的生產力。為了考察勞動與土地等要素組合對土地報酬的影響,我們還需要考慮平均報酬及邊際報酬的變動趨勢和規律。各種類型的報酬定義如下:
①總報酬,即總產量,可記為tp;
②平均報酬:總報酬除以某種要素的投入量,可記為ap;
③以勞動(l)為例(下同),邊際報酬,即對同一塊土地不斷追加某種要素的投入,最後一單位追加要素所帶來的總報酬的增量,可記為:mp=△tp/△l或dtp/dl,它是生產函數關於勞動上的一階偏導數。邊際報酬體現了土地的邊際生產力。
教材表2-1列出了在相同面積的土地上,勞動投入量的變動與農產品變動的關係。如果將上表中的數據轉換成圖形,可得到教材圖2—3中的三條曲線:總報酬曲線、平均報酬曲線和邊際報酬曲線。
1.總報酬曲線和邊際報酬曲線的關係。從幾何上說,邊際報酬等於總報酬曲線在各點切線的斜率(導數的幾何意義),邊際報酬最大的點對應總報酬曲線的點為拐點[轉向點]邊際報酬為零,此時總報酬最大。
2.總報酬曲線與平均報酬曲線的關係在幾何上,平均報酬等於總報酬曲線上每一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因此,當原點與總報酬曲線上某一點的連線恰好是總報酬曲線的切線時,斜率最大,從而平均報酬最高。
3.邊際報酬曲線與平均報酬曲線的關係當邊際報酬大於平均報酬時,平均報酬具有上升趨勢;當邊際報酬小於平均報酬時,平均報酬開始下降;當兩者相等時,平均報酬最高。根據總報酬、平均報酬和邊際報酬,我們可以將生產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在平均報酬從上升轉為下降之前為第一階段。在這一階段,邊際報酬先升後降,勞動投入量達到一定量時達到最高點,與之相對應的點叫轉向點。在邊際報酬達到最高之前,總報酬曲線向下凸的一段是報酬遞增階段,其生產彈性大於1;從邊際報酬最高點起總報酬曲線開始向上凸出而進入報酬遞減階段,生產彈性自轉向點之後開始遞減,當邊際報酬曲線與平均報酬曲線相交時,邊際報酬與平均報酬相等,此後,邊際報酬低於平均報酬。
在第一階段,平均報酬處於遞增狀態,從而增加勞動投入能帶來總報酬更大比例的增長,因此在這個階段停止投入是不合理的,繼續勞動投人將使得勞動—土地—資本等生產要素組合的生產效率得到進一步提高。 例題:判斷題:在第一階段停止投入是不合理的
第二階段:平均報酬等於邊際報酬之後到邊際報酬等於零之前為第二階段。在通常情況下,選擇在第二階段組織生產是合理的,但具體選擇多少變動要素(比如勞動),還要取決於農產品價格和投入要素價格。
第三階段:邊際報酬為零,總報酬達到最大之後為第三階段。在此階段,投入勞動的邊際報酬和生產彈性均為負數,而且平均報酬繼續遞減,總報酬也趨於下降。因此在這一階段繼續投入是不合理的。
每單位面積土地上所投勞動和資本的多少稱為土地集約度。
人們通常把單位土地面積上使用高比率的要素投入(勞動、資本)稱為土地的集約利用,而在大量土地上投入較少要素的利用方式稱為土地的粗放利用。可見,土地的集約利用與粗放利用的實質,在於可變比例生產要素組合的選擇。但是,土地的集約利用與粗放利用是相對的,由於所採用的比較標尺不同,二者的確切界限就不易確定。推進土地集約利用是一種必然趨勢,但並不能機械地認為集約利用就是合理利用,或者說集約度越高越好。
在各種土地利用中,區分集約利用與粗放利用及其邊際界限是十分重要的。所謂用地的集約邊際,是指某塊(幅)土地在利用中所達到的臨界點,該點所用的資本和勞動的變數投入成本與其收益相等。即“在邊際成本超過邊際收益之前,最後一個連續變數投入單位所達到之點正是集約邊際。
而所謂粗放邊際,則被認為是無租邊際,即在最佳條件下土地的產出只能補償其生產成本。集約邊際能適用於土地的一切生產性利用,它代表了社會上總的土地利用情況;而粗放邊際隻影響那些在經營中只能收支相抵的生產者,它在市場價格和市場需要的影響下,決定著選擇質次的最後一級土地,即再次級的土地就不宜投入利用。
總之,集約邊際代表各級土地的經濟點,超過這一點,新增的變數投入得不到補償;粗放邊際,則代表土地利用能力不斷減少的一系列土地面積中的一點(擴展用質次的土地的最後一點),超過此點,再擴大生產用地即不能補償其成本。 我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國家,為了滿足社會對各種農產品及建設用地日益增長的需求,只能走集約利用的道路,在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單位面積建築面積上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