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79个条目

圈層結構理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圈層結構理論--主張以城市為中心,逐步向外發展,適合於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

目錄

圈層結構理論的主要觀點及內涵

  圈層結構理論最早由德國農業經濟學馮·杜能提出。其主要觀點是,城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城市對區域經濟的促進作用與空間距離成反比,區域經濟的發展應以城市為中心,以圈層狀的空間分佈為特點逐步向外發展。

  圈層結構理論的內涵:城市是一個不斷變動著的區域實體,從外表形態來說,它是指有相當非農業人口規模的社會經濟活動的實際範圍。城市和周圍地區有密切的聯繫,城市對區域的作用受空間相互作用的“距離衰減律”法則的制約,這樣必然導致區域形成以建成區為核心的集聚和擴散的圈層狀的空間分佈結構。由建成區至外圍,由城市核心至郊外,各種生活方式、經濟活動、用地方式都是從中心向外圍呈現圈層狀的有規律變化的。

圈層結構理論的基本特征

  圈層結構理論的基本特征:圈實際上意味著向心性,層體現了層次分異的客觀特征。圈層結構反映著城市的社會經濟景觀由核心向外圍呈規則性的向心空間層次分化。世界城市和周圍地區,由內到外可以分為內圈層、中圈層和外圈層。(1)內圈層:即中心城區或城市中心區,該層是完全城市化了地區,基本沒有大田式的種植業和其他農業活動,以第三產業為主,人口和建築密度都較高,地價較貴,商業、金融服務業高度密集;(2)中圈層:即城市邊緣區,既有城市的某些特征,又還保留著鄉村的某些景觀,呈半城市、半農村狀態,居民點密度較低,建築密度較小,以二產為主,並積權發展城效農業;(3)外圈層:即城市影響區,土地利用以農業為主,農業活動在經濟中占絕對優勢,與城市景觀有明顯差別,居民點密度低,建築密度小,是城市的水資源保護區、動力供應基地、假日休閑旅游之地。外圈層中也許會產生城市工業區、新居住區的“飛地”,並且一般在遠郊區都有城市衛星鎮或農村集鎮或中小城市。

理論評價及實踐意義

  理論評價及實踐意義:圈層理論總結了城市擴張和發展的一般規律,對發展城市經濟、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尤其是我國及我省正在大力發展小城鎮,提高城市化水平,這對我們合理規劃和發展城市經濟、合理規劃小城鎮的發展更具有現實意義。圈層結構理論已被廣泛地應用於不同類型、不同性質、不同層次的空間規劃實踐。圈層結構理論在日本已成為國土綜合規劃的重要指導思想,並且發展成為大城市經濟圈構造理論。我國的大城市比較重視該理論的應用,註重研究城市發展和邊緣區的關係,提出了城市經濟圈的許多構想。南京、上海、石家莊、武漢、廣州、北京等地對城市經濟圈的模式都曾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以該理論為指導對城市經濟的發展進行了規劃。衛星城鎮的規劃、建設也是該理論的應用之一。衛星城鎮依托大城市進行圈層佈局,既強化了大城市的經濟中心地位,又充分利用大城市的輻射促進了衛星城鎮的發展,進而在較大的範圍內促進了經濟增長。

城市圈層擴展的周期波動性和方向性

  城市圈層向外擴展往往表現出周期波動性的特征,這與經濟增長周期性波動現象密切相關。

  • 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城市工業投資增加,居民住宅、工業小區和道路建設大規模展開,邊緣區土地被徵用,改變為工業、商業、文化、娛樂、城市住宅和基礎設施等建設用地,城市建成區規模迅速擴大。
  • 在經濟萎縮時期,基本建設項目少,大建設項目停建或緩建,投資減少,就業率下降,失業人員增多、廠商、生產企業和消費者都出現悲觀情緒,城市人口規模停止增長甚至減少,城市圈層擴展基本上就停止下來,處在穩定狀態。
  • 當經濟走上複蘇階段,是城市社會經濟從萎縮向增長的轉折點,城市建設主要在原有圈層內進行結構調整,邊緣區向外圈層擴展的能力極為有限,只有當經濟再次進入高速增長時期,城市圈層結構才會產生變動,產生擴大、向外延伸等新的階段。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圈層結構理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