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溫的參與改變理論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Kurt Lewin)認為,個體態度的改變依賴於他參與群體活動的方式。個體在群體中的活動方式,既能決定他的態度,也會改變他的態度。
勒溫在他的群體動力研究中,發現個體在群體中的活動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主動型的人,這種人主動參與群體活動,自覺地遵守群體的規範,另一種是被動型的人,他們只是被動地參與群體活動,服從權威和已制定的政策,遵守群體的規範等。
為了研究個體在群體中的活動對改變態度的影響,他作瞭如下實驗:“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於食品短缺,政府號召家庭主婦用動物的內臟做菜。而當時美國人一般不喜歡以動物的內臟做菜。勒溫以此為題,用不同的活動方式對美國的家庭主婦進行態度改變實驗,其方法是把被試者分成兩組,一組為控制組,一組為實驗組。對控制組採取演講的方式,親自講解豬、牛等內髒的營養價值、烹調方法、口味等,要求大家改變對雜碎的態度,把雜碎作為日常食品,並且贈送每人一份烹調內髒的食譜。對實驗組勒溫則要求她們開展討論,共同議論雜碎做菜的營養價值、烹調方法和口味等,並且分析使用雜碎做菜可能遇到的困難,如丈夫不喜歡吃的問題、清潔的問題等,最後由營養學家指導每個人親自實驗烹調,結果控制組有3%的人採用雜碎做菜;實驗組有32%的人採用雜碎做菜。”
由此可見,由於實驗組的被試者是主動參與群體活動的,他們在討論中自己提出某些難題,又親自解決這些難題,因而態度的改變非常明顯,速度也比較快。而控制組的被試者由於是被動地參與群體活動,很少把演講的內容與自己相聯繫,因而,其態度也就難以改變。基於這一實驗,勒溫提出了他的“參與改變理論”,認為個體態度的改變依賴於在群體中參與活動的方式。後來,這個理論在管理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有沒有模型?因為一般的理論都有圖表模型,我覺得這個 參與改變理論很好,有沒有模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