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47个条目

利益共用(社會)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重定向自利益共享)

目錄

什麼是利益共用

  利益共用是指通過政府市場公民發揮合力作用,讓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利益共用的主體是全體社會成員,客體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利益共用的含義

  不同的學者從各自的角度對利益共用的概念進行過定義,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從社會目標來看,利益共用“實質就是承認和尊重各個利益主體的利益享有權利的基礎上,社會共同利益公平地惠及到各個利益主體,從而推動社會公正目標的實現。”?另一些學者提出,利益共用“指要使所有改革發展主體或社會成員都能享受社會改革和發展能帶來的包括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成果。”也就是恩格斯所說的,“結束犧牲一些人的利益來滿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狀況。”第二,從利益共用的作用來看,有觀點認為,“隨著社會發展進程的推進,每個社會成員的尊嚴應當相應地更加得到保證,每個社會成員的潛能應當相應地不斷得以開發,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需求應當相應地持續不斷地提高。”第三,從利益共用的主體分類來看,利益共用包括“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利益共用,區域之間的利益共用,產業之間的利益共用,階層之間的利益共用,城鄉之間的利益共用,群體之間的利益共用,等等。”雖然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利益共用進行過合理的定義,但科學地認識利益共用必須先瞭解利益共用的主客體及它們之間的關係。

  利益共用的主體帶有特定的社會歷史色彩。從狹義上理解,只有那些在社會實踐中付出成本並使社會共同利益增加的個人或組織才能被稱為利益共用的主體。有些人或組織雖然參與社會實踐勞動,但是沒有付出相應的成本,即使他們對社會共同利益有所欲求,也不能被認為是利益共用的主體。從廣義上理解,利益共用的主體要同時具備兩個基本條件:一個是對社會的共同利益作出貢獻的群體;另一個是這個共用的主體占社會的絕大多數。在構建和諧社會的新時代背景下,利益共用的主體應該更多地從廣義上把握,即共用的主體指全體社會成員。這裡的社會成員不僅僅是指當代社會的成員,還包括代際之間的社會成員。每一代人的努力促成了社會的發展,代際之間的合力推動人類歷史的進程,因而實現代際之間的利益共用是不可忽視的環節。這要求在保證當代人共用利益時,也要關註具有可持續性的利益共用。另外,“個人必須通過一定的社會聯繫才能實現自己的利益,利益個體基於一定的利益結合形成共同利益的集團合體——利益群體。”在利益博弈過程中,利益群體具有更為強大的競爭力,個人通過參與利益群體的方式實現個人利益。因此,利益共用主體的形式通常表現為利益群體。當然,強調利益群體並沒有忽略利益個體的位置,原因是群體是由個體有機地構成,強調利益群體恰恰是承認了個體是最基本的利益主體。

  利益共用客體是指參與社會實踐的利益主體共同需要的對象,主要是維持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資料和相應的精神產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利益共用的客體就是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這個發展成果既包括物質成果也包括非物質成果。具體來說,體現在經濟方面,就是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全體社會成員的勞務、資產和福利性收入不斷增加,社會分配趨於公平正義;體現在政治方面,就是隨著政治體制的改革不斷深入,全體社會成員獲得更加廣泛的民主權利;體現在文化方面,就是隨著社會先進文化的積極發展,使全體社會成員的精神更加豐富,素質顯著提升;體現在社會管理和建設方面,就是隨著社會管理事業的蓬勃發展,讓全體人民生活享有更加穩定的社會環境。其中,經濟成果的共用處於核心位置,它直接影響政治、文化和社會成果的共用;政治成果的共用是關鍵組成部分,文化成果的共用是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管理和建設成果的共用是基本構成部分,後三者實現共用能夠進一步促進經濟成果的共用。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利益共用是指通過政府、市場和公民社會發揮合力作用,讓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享有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這個發展成果主要包括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

利益共用的特點

  第一,利益共用是建立在共建基礎上的共用。共建是指全體社會成員充分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參與社會的建設。共建與共用是辯證統一的關係,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參與建設,共同承擔責任為共同享有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社會成員實現對社會利益的享有反過來促進社會建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只有把握好兩者的關係才能使社會生產處於良性迴圈。共建和共用分為兩種情況,即同步性和不同步性。同步性是指共同建設的過程也是共同享有的過程,階段性的社會成果可以在建設過程中實現共同享有;所謂不同步性是指社會共建的整體成果轉化為社會成員共用的利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

  第二,利益共用是具有合理差別的共用。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平均主義的分配與“共同富裕”的社會目標背道而馳,社會生產更多的是在“公平與平等”的掩飾下犧牲效益和效率,這種情況不但導致社會“共同貧窮”,還會產生“乾和不幹一個樣”,“乾多乾少一個樣”和“你乾我乾都一樣”的消極社會心理。實際上,共用和平均有著顯著的差別,一方面,平均更多的是講求結果上的絕對一致,而共同享有是指在具有合理差別基礎上的平等;另一方面,平均並不排除貢獻小的人對貢獻大的人的剝奪,而共用則帶有公正的含義。建立在合理差別基礎上的共同享有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由社會成員共同需要的基本利益,在整體上得到共用和發展;二是每個社會成員具有差別的合理利益能夠在個體層面上得到享有和發展。前者要求在社會整體層面上註意不同區域,不同行業和不同階層之間的合理差別,後者要求在不同的利益群體中看到不同個體所具有的差別。事實上,個體間的差別對利益共用具有更為直接的影響,其原因在於人與人之間有多方面的差別。一是先天差別,人的身體、智力等自然差別;二是經過學習和訓練後產生的差異;三是每個人的處境和付出的代價存在差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這些差異表現在人們遇到的機會、積累的資本和付出的勞動上,進而造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失衡現象。但是,利益共用並非全盤否定這些差別的存在,而是有前提地承認這些差別。這個前提是差別要符合正義的原則,正如羅爾斯所言,“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這樣安排,使它們:(1)被合理地期望適合每一個人的利益;並且(2)依繫於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只有符合正義原則的差別才是被允許的差別,那些把利益共用認為是“鐵板一塊”或“均貧富”的思想實質上是對利益共用的誤解。

  第三,利益共用是循序漸進式的共用。社會利益關係的調整包括破除舊有的不適應社會發展的利益關係和形成新的適應社會發展的利益關係。在這個破舊立新的過程中,利益共用是一個不斷推進的系統工程,絕非一朝一夕能夠完成。要正確認識利益共用必須承認社會中仍存在的非對抗性利益衝突,解決這些非對抗性的利益衝突不能採取暴風驟雨式的、革命式的手段。如果採取簡單化迅速推進的方式,不但有礙於利益關係的積極調整,更有悖於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循序漸進式地實現利益共用主要體現在三個要求上:一是要在穩定的社會環境中調整利益關係。社會穩定是壓倒一切的大局,如果利益關係的調整危及社會穩定,那這樣的調整隻能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二是要堅持統籌兼顧的思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個人利益和集團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暫時利益和長遠利益是相統一的。“我們必須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相互關係。如果相反,違反集體利益而追求個人利益,違反整體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違反長遠利益而追求暫時利益,那末,結果勢必兩頭都受損失。”構建共用社會是一個整體的,全面的長期過程。如果追求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實現方式,那麼既不能實現公平地共用,還有可能加劇社會利益關係的緊張。三是要堅決反對企圖破壞利益共用機制有序運行的行為和觀念。對那些採取非正常的,極端的手段去謀取部分人或個別人利益的行為予以抵制。同時要清晰地認識到現實利益共用是有規劃,分階段、分步驟地逐步協調各方利益的過程。

參考文獻

  • 全洪雲.利益共用的內涵及其社會意義(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14,2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10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Tracy,寒曦.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利益共用(社會)"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