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場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創造場(Creative field)
目錄[隱藏] |
創造場指對種種空間化的學習創新研究。國際著名經濟地理學家Scott提出了“創造場”(Creative field)的概念,用於整合上述有關空間學習創新的各種理論,以分析當代資本主義“新經濟”中創造活動的空間基礎。
他認為,創造力場(a field of creative forces)的概念可用於“描述任何塑造或影響人類聰明才智和創造力的社會關係系統,它構成了各種創新相伴發生的場所”,表徵由一系列產業活動和社會現象所組成的地理差異化的相互作用網路,這些相互作用網路產生了多樣的創業和創新結果”。
他的“創造場概念”與布迪厄的“實踐理論”和吉登斯的“結構—行動理論”具有相似的主張,其最基本的內涵是“場”和其對創業精神與創新的影響是反身性相互交織的,並且這種創業精神和創新的生成,是一個社會和空間嵌入並隨時間而演化的現象。Scott認為,新經濟是交易密集的生產系統,為將實際的和潛在的外部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轉變成更密集的集聚經濟形式,其新企業的佈局和衍生具有內在的地理集聚動力,而產業的集聚又會在創新社會結構的支持下而進一步加強。
創造場的典型例子——知識創造場[1]
知識創造場(也稱為Ba)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學者野中鬱次郎和竹內弘高提出來的。
根據野中鬱次郎的研究,知識創造是一個螺旋型的上升過程,該過程可用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相互作用和轉換的SECI模型來表示。知識創造的動力不僅存在於個人,而且存在於個人間以及個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之中。場就是這種相互作用發生的空間,個人所擁有的知識,一旦置身於場中,就可共用、更新和增強。因此,在知識創新過程中,場的產生和重構是關鍵,因為場為知識創造螺旋提供了能量、質量和環境[2]。Nonaka的觀點得到了廣大學者的認同,並有人認為巴管理理論代表了知識管理的方向 ,甚至有人提出知識管理的核心內容是構建知識創造的“場”[3]。
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對知識創造場的研究主要集中於知識創造場的構建(包括物理場與虛擬場)。而對知識創造場的動力機制以及管理模式則缺乏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