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配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分配(Distribution)
目錄 |
分配的概念主要包括:
①按一定的標準或規定分(東西),如:分配勞動果實。
②安排;分派,如:合理分配勞動力。
③在經濟學上,分配是指把生產資料分給生產單位或把消費資料分給消費者。
分配是聯結生產和消費的中間環節。分配和生產的關係是,生產決定分配,即決定分配的對象和方式。沒有產品的生產,就沒有可供分配的對象(產品);可供分配的產品的數量,也取決於生產出來的該種產品的數量。社會成員以什麼樣的社會形式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取決於他們以什麼樣的社會形式參與生產。馬克思說:“分配的結構完全決定於生產的結構,分配本身就是生產的產物,不僅就對象說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說也是如此。就對象說,能分配的只是生產的成果,就形式說,參與生產的一定形式決定分配的特定形式,決定參與分配的形式”。
在另一方面,分配對生產也起反作用,適應特定生產形式的分配形式,能夠促進生產的發展;反之,不適應生產形式的分配形式,則會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阻礙生產的發展。
在以私有製為基礎的階級對抗社會中,分配關係也具有對抗的性質。剝削階級依靠對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把它用作剝削勞動者的手段,無償占有勞動者創造的產品的絕大部分。他們不勞而獲,而廣大勞動者卻是多勞少獲,這樣的產品的分配關係,加深了再生產過程中的矛盾。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勞動人民成了生產過程的主人,他們為了社會的和自己的利益進行勞動,在分配關係中不存在階級利益的對抗關係,這種分配關係使勞動者從物質利益上關心社會生產的發展,對社會生產的發展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分配和生產就沒有任何矛盾了。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在產品的分配上,有時會出現平均主義的干擾。平均主義的分配實際上是承認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勞動可以無償占有,這是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相違背的;另外,個人消費品分配上的差別,如果脫離了人們為社會所提供的勞動的差別,也不符合按勞分配的原則。這些都會挫傷勞動者的積極性,不利於生產的發展。但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分配關係中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它可以通過貫徹按勞分配原則的具體措施加以解決。
分配作為社會再生產中連接生產和消費的中介環節,它不是為分配而分配的。分配的目的包括在整個社會再生產的目的之中,是為了實現社會生產的目的而分配的。而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最終環節,是社會生產的目的和最終歸宿。因此,分配的目的在於消費。
所謂分配方式就是分配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方式。分配方式也是由生產方式決定的。在產品生產方式下,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是共有的,因此,按生產和生活的需要進行分配;在商品生產方式下,生產資料歸獨立商品生產者所有,產品自然歸他所有。生活資料則是留足自己的剩餘的拿到市場上進性交換分配;在資本生產方式下,生產資料歸資本家所有,工人則一無所有。生活資料則全部由市場進行分配。
個人消費品的社會主義分配原則之一。以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為前提。在社會總產品作了各項必要扣除後,按勞動者提供社會勞動的數量和質量分配消費品,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動者不得食。是對剝削制度和平均主義的否定。工資、獎金等都是按勞分配的形式。
所謂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指生產要素所有者憑藉要素所有權,從生產要素使用者那裡獲得報酬的經濟行為。它包括三層含義:
(1)參與分配的主體是要素所有者,依據是要素所有權;
(2)分配的客體是各種生產要素共同作用創造出來的價值;
(3)分配的衡量標準,這涉及到按生產要素的質量、數量還是貢獻大小進行分配。
因此,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內在依據是生產要素的所有權,其直接表現和標準是生產要素的數量和質量以及生產要素貢獻的大小。生產要素主要包括:勞動、技術、資本、管理等。
把中等收入提高到3千元以上,管理好勞動人口勞動工齡,社會保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