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5,837个条目

農民工市民化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什麼是農民工市民化

  一般意義上的農民工市民化至少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內在素質的市民化,二是外在資格的市民化。內在素質市民化是指有關市民生活意識權利意識的發育以及生活行為方式的變化等,是農民工市民化的轉化過程;而外在資格市民化更多的是指職業和身份的非農化,包括戶口及其附帶的福利保障等,是農民工市民化的結果。

農民工市民化的歷史進程

  改革開放後, 我國農民非農化就業政策經歷了一個從緊到松、從無序到規範、由歧視到 公平的過程, 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1. 1979 年至 1983 年為控制流動階段。1981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廣開門路, 搞活經濟, 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若幹意見》指出, 對農村剩餘勞力要就地安置, 嚴格控制使用農村勞動力, 繼續清退來自農村的計劃外用工。1981 年 12 月國務院發出《關於嚴格控制農村勞動力就業務工和農業人口轉為非農業人口的通知》, 再次強調要嚴格控制從農村招工, 認真清理企事業單位使用的農村勞動力。

  2. 1984 年至 1988 年為允許流動階段。1984 年 1 月, 中共中央發出《關於 1984 年農村工作的通知》, 允許務工經商、辦服務業的農民自理口糧到集鎮落戶, 標志著限制城鄉人口流動的就業管理制度開始鬆動。1985 年 1 月,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活躍農村經濟的十項政策》進一步指出:要擴大城鄉經濟交往, 允許農民進城開店、興辦服務業、提供各種勞務服務。

  3. 1988 年至 1991 年為控制盲目流動階段。一方面是由於前期大規模的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帶來了不少負面效應, 包括交通擁擠、社會治安任務加重等, 另一方面是由於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使新增就業機會減少。1989 年 3 月, 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嚴格控制民工外出的緊急通知》,要求各地政府嚴格控制民工外出。1990 年 4 月, 國務院《關於做好勞動就業工作的通知》強調, 要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離土不離鄉”, 發展林牧副漁業, 對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要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手段進行嚴格控制, 勞動部門要嚴格審批, 建立臨時務工許可證和就業登記制度, 清退計劃外用工, 對“農轉非”實行計劃指標管理。

  4. 1992 年至 2000 年為規範流動階段。1992 年以後, 我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時期, 農民非農化就業政策開始從控制盲目流動向巨集觀調控下的有序流動轉變, 開始實施以就業證卡 管理為中心的跨地區流動就業制度, 並對小城鎮戶籍管理制度進行了改革。1993 年 11 月, 勞動部在《關於印發〈再就業工程和農村勞動力跨地區流動有序化———“城鄉協調就業計劃”第一期工程〉的通知》中要求,發展各種服務組織, 完善信息網路, 強化區域協調和部門配合,實現跨地區流動就業的有序化。

  5. 2000 年以後進入公平流動階段。進入新世紀, 黨和政府有關農民進城務工的就業政策有兩大顯著的變化: 一是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各種不合理限制, 逐步實現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 二是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推進就業、勞動保障、戶籍、教育、住房、小城鎮建設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2000 年 7 月, 勞動保障部等部委發出《關於進一步開展農村勞動力開發就業試點工作的通知》, 要求改變城鄉分割體制, 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不合理限制。

城市農民工市民化的範疇

  (一)居住條件的市民化

  居住條件特別是住房狀況,是農民工遷居城市得以常住生存的最重要的基礎條件。自1984年國務院關於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到現在政府允許農民(工)遷居城市的相關文件,無不把“有固定的住處”作為最基本的前提條件。所以,居住條件的市民化是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方面。

  (二)經濟生活的市民化

  經濟生活特別是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也是農民工遷居城市得以常住生存的重要基礎條件。自上述國務院關於農民進入集鎮落戶問題的通知現在政府允許農民(工)遷居城市的相關文件,也都把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作為允許農民工遷居城市的基本條件。所以,經濟生活的市民化也同樣是農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方面。

  (三)社會關係的市民化

  居住條件和經濟生活,都是農民工遷居城市得以常住生存的最重要的基礎條件,這兩個指標所表示的也僅是農民工市民化的物質維度。相對於這兩個物質維度,農民工在城市的社會關係及社會生活則是反映農民工是否真正融入城市社會、向城市居民轉變的十分重要的非物質維度。在一定意義上,農民工社會關係的市民化也真正反映農民工市民化的實質性特征。

  (四)政治參與的市民化

  政治參與性,同樣是反映農民工是否真正向城市居民轉變的重要的非物質維度,因此農民工政治參與的市民化,也是反農民工市民化本質特征的一個重要指標。

  (五)心理認同的市民化

  形式上的差距往往較容易改變,心理上的隔閡則一般難以剋服。相對於體現社會關係、政治參與是城市農民工市民化的非物質維度,心理的認同則更是反映城市農民工市民化本質的深層次內涵。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1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苏青荇,刘维燎.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農民工市民化"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