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膨脹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信用膨脹(over-expansion of credit)
目錄 |
信用膨脹是指經濟生活中信用過度擴張的過程。在國民經濟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向企業、財政部門或個人提供貸款,意味著形成社會購買力。社會購買力要求有相應的商品供給,但一定時期內的商品供給數額有其客觀限度,並不隨著需求的增多而增多,如超過客觀允許的限度提供貸款必然造成商品供不應求的局面。當這種現象持續發展,影響較大時,就意味著信用膨脹。
在金屬貨幣流通的條件下,在經濟周期的繁榮階段,往往出現信用過度擴張的現象,但這種趨向不會長期保持下去。當信用貨幣不能順暢地轉化為金屬貨幣時,過分擴張的信用就會在企業和銀行破產清理的過程中被強制地壓縮下來。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如果對信用的擴大沒有相應的手段和措施實現有效地控制,信用膨脹就很容易出現。信用膨脹與通貨膨脹有著密切聯繫,信用膨脹以通貨膨脹為必然後果,通貨膨脹也必定是通過信用膨脹的途徑實現的。因為信用的消長也必然同時是流通中貨幣數量的消長。
在中國的經濟生活中,出現信用膨脹的可能途徑主要有:存在大量無商品保證的貸款;發放過多的用於固定資產投資方面的長期貸款;大量的財政透支、借款,等等。當這些貸款、借款等的擴大超過了金融領域所能負擔的客觀限度時,信用膨脹就會出現。
1958年,在中國的經濟生活中曾出現過很典型的信用膨脹。當時只講銀行信貸應該支持生產,而不問貸款對再生產比例關係有何影響和社會經濟效果,於是貸款數額急驟增長,造成了沒有物資保證的巨大的社會購買力,結果導致嚴重的供不應求。後來,經過調整經濟,緊縮信用,才使這次信用膨脹得以剋服。
- 1.貨幣的信用化和資本化。
信用膨脹肇始於貨幣的信用化和資本化。貨幣的初始形態是貴金屬,它與實體經濟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係。隨著經濟的發展,紙幣和信用貨幣取代了金屬貨幣,這就是貨幣的信用化過程;而隨著股票和債券的出現,貨幣成為了一種金融投資工具,即所謂的貨幣的資本化。貨幣的信用化和資本化是虛擬經濟的初始形態,它不再與實體經濟存在對應關係,而是信用擴張的結果,具有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和內在要求。
- 2.存在大量無商品保證的貸款。
如:1958年,在中國的經濟生活中曾出現過很典型的信用膨脹,當時只講銀行信貸應該支持生產,而不問貸款對再生產比例關係有何影響和社會經濟效果,於是貸款數額急驟增長,造成了沒有物資保證的巨大的社會購買力,結果導致嚴重的供不應求。後來,經過調整經濟,緊縮信用,才使這次信用膨脹得以剋服。 因此,在國民經濟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向企業、財政部門或個人提供貸款,意味著形成社會購買力。社會購買力要求有相應的商品供給,但一定時期內的商品供給數額有其客觀限度,並不隨著需求的增多而增多,如超過客觀允許的限度提供貸款必然造成商品供不應求的局面。當這種現象持續發展,影響較大時,就會出現信用膨脹。
- 3.政府信用泛濫的基礎上導致了金融資產快速膨脹,並通過金融工具創新而讓這種信用發揮到極致。
當信貸過度擴張通過金融創新工具來進行時,不僅使得整個經濟體融資便利性在過剩的流動性中迅速放大,而且表現為金融交易在金融部門的內部迴圈中不斷地過度強化,金融市場的產品結構及運作方式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比如,這次美國次貸危機救市行動,就是通過資產負債表的轉移(由私人企業或金融機構轉移到政府財政)把金融機構的信任無限擴張轉移到政府財政信用的無限擴張(當前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實質也是如此)。這樣舊的危機看上去是消失了,但如果世界各國政府不能夠從這入手來化解危機與風險,按照當前各國政府救市思路,那麼一個更大的、新的金融危機又在孕育。
- 4.發放過多的用於固定資產投資方面的長期貸款。
如:銀行等中介機構,在沒有考查借款人的還款能力,或者知道其還款能力不好,還盲目借貸,特別是對房地產、工程建築等的大規模放貸,當該債務到期時,借款人不能還債,此時便會出現壞帳,從而產生信用膨脹。
- 5、投資需求膨脹會引起財政赤字和信用膨脹。
投資需求膨脹意味資金需求過大,當支出超過收入時便會出現赤字,同時赤字部分資金只有通過銀行貸款解決投資缺口,這使銀行存貸比例超出了合理邊際,造成財政、銀行風險加劇,稍有差錯將導致崩盤或破產,同時產生局部社會動蕩不安等一系列問題。
- 6.此外,人為炒作和人們預期值的客觀提高也會造成信用膨脹。
如:異常高聳的商品期貨價值和股票的股市價值,某些期貨的市值可以短期內升值百分之五十以上,而某些股票,甚至整個股市的市值也可以在短期內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