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29个条目

信息崇拜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信息崇拜(Information Cult)

目錄

什麼是信息崇拜

  作為一種社會心理現象,信息崇拜是指過分誇大信息以及電腦和網路的價值,甚至將其神化或魔化,並以過高的期望值賦予其自身承擔不了的功能。這種類似宗教的感情、心態和期望在現實中有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1]

信息崇拜的新表現形式[1]

  第一,信息概念的泛化。無論是作為日常術語,還是作為科學概念或哲學範疇,信息一詞都具有特定的含義和使用場合。但現在,這個概念卻日益呈現出濫用的趨勢。

  第二,信息作用的誇大。“信息就是金錢”,“信息就是財富”,“信息就是資本”,“信息就是知識”,“信息就是權力”......總之.“信息就是一切”。

  第三,電腦功能的神化。人們把高科技的核心簡化為電腦科技,把電腦處理信息的功能視為智能和思維.甚至認為電腦終將超越人類而把人變成玩物。

  第四,網路空間的依戀。網路空間本是人之功能的延伸,但反過來變成了人為之崇拜和依戀的對象。人們寧要網對網的幸福,不要面對面的痛苦!

  第五,信息經濟地位的抬高。信息產業農業工業服務業之後成為第四產業,是國民經濟先導產業信息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結構中占據愈來愈重要的地位。但是,若過分抬高信息經濟的地位,並據此得出結論,“我們的經濟已經變成了信息經濟”,甚至認為,“不久我們就可以以塑料軟盤為食,行走在鋪滿集成電路片的馬路上”,那就必然演化為信息崇拜。

  第六,社會信息化的魔化。社會信息化在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不能因此而賦予其無窮的魔力,認為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我們的經濟社會首次建立在一種可再生和自生的重要資源上.再也不會發生資源枯竭問題”。阿爾溫·托夫勒甚至認為,社會信息化導致智能環境的信息化,而“智能環境能使我們發展新的神經元和大腦皮層,這也不是不可能的。”

  第七,人一機共生的幻想。上個世紀80年代,隨著電腦和人工智慧的發展,學術界開始討論“人工認識主體”和“人一機認識主體”,而隨著網路的快速推進,又有人鼓吹“人一機共生”。

信息崇拜的原因[2]

  導致信息崇拜的原因很多,簡要說來有這麼幾點:

  第一,電腦技術網路技術的巨大力量所導致的對信息盲目迷信。從歷史上看,沒有任何其他一項技術如同電腦和網路技術一樣能如此迅速地發揮出巨大的潛力。面對新技術大量儲存信息的能力和嚴格按照邏輯過程處理信息的能力,有人誤認為電腦具有了以往只有人類才具有的智能。信息崇拜者正是利用了電腦的這種或那種特點來解釋其智能。因為數據存儲能力與我們所說的人的記憶能力有某種相似之外,而遵守邏輯過程的能力又對應於人的推理能力,於是許多信息崇拜者便得出結論:電腦的信息處理功能在某種意義上等同於人的思維過程。

  第二,電腦商人和信息產業界在利潤推動下對信息作用的人為誇大。藉助於公眾的盲目心理,這些謀利者肆無忌憚地任意誇大電腦的功能和作用,誇大信息的功能和作用,特別是誇大人工智慧的作用。他們斷言,將來機器人會代替人類進行一切勞動,無人工廠將會出現,人們再也不必從事任何體力和腦力勞動。甚至有人斷言,電腦不久就會超過人腦,電腦的智能會超過人的智能,因而在不遠的將來,電腦會統治一切。這些言論也許一開始就像科學幻想一樣並未得到人們的認真對待,但謊言重覆千遍就有可能被誤認為是真理。所以,在很多情況下,就連有意製造電腦崇拜或信息崇拜的人也誤認為這是真的了。

  第三,部分電腦專家出於自身利害關係或出於對所研究對象的過分迷戀而有意推波助瀾,加入到信息崇拜的行列。他們使用了一系列誇張的、擬人的辭彙來描述電腦的功能。譬如人一機對話,界面友好,個性化,機器翻譯,創造性寫作,由機器做出法律判決等。對於這些功能,我們許多人雖未能親自實踐,但都已深信不疑。

  第四,信息崇拜產生的原因還由於理論上缺乏對電腦和信息的本質的科學界定與分析。儘管電腦已經問世半個多世紀了,然而對於電腦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信息、軟體等事物的本質是什麼,人工智慧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還沒有真正弄清楚。

信息崇拜的轉化形式[1]

  信息崇拜的產生並逐漸演化為一種社會心理現象.有一個歷史的過程。這與信息科學和生命科學的快速推進、電腦的迅速普及、網路的飛速發展、信息產業的異軍突起以及由此而導致的社會日益信息化密切相關。這些,是信息崇拜演化為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的科技經濟和社會文化背景。

  第一.從科學崇拜到信息崇拜。一方面,信息科學以及與其相關的一系列橫斷學科的產生和發展,大大提高了信息在科學中的地位。在二戰之前,信息只是一個日常生活術語,沒有被作為科學研究的對象。1948年,申農的《通訊中的數學理論》一書出版,使信息從泛指某個具體的陳述(事實)轉變為通訊交換的純數量單位這一特指的技術術語。隨著信息理論被廣泛應用於高科技之中,信息這一術語脫離了其固有的意義.取得了廣泛的通用性.它的“內涵廣泛,模棱兩可”最終抹殺了其與知識之間的差異。1948年,維納的經典著作《控制論》以及其後的富有開拓性並擁有眾多讀者的《人有人的用處》一書的出版,表明“任何組織所能保持自身的內穩定性是由於它具有取得、使用、保持和傳遞信息的方法”。同時也使人們相信“信息是生命的基礎”,“通訊和控制屬於人的內在生命的本質”,“為了有效地生活必須掌握充分的信息”。另一方面,分子生物學的革命性突破,使信息與生命的本質聯繫了起來。隨著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中心法則的提出和遺傳密碼的破譯,分子生物學藉助於信息概念在認識生命本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進展.信息成為生命的秘密,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的奇妙複雜現象都起源於微小如DNA分子的數據電腦制。到上世紀60年代初期,“人們已經習慣地認為不僅自己的基因,而且自己的意識和個人的心理都是‘程式化的”’。這樣,在信息科學和分子生物學的雙重影響下,人類在經歷了信仰時代、理性時代和發現時代之後,開始進入信息時代。於是,人們由對信息科學和分子生物學等朝氣蓬勃的新興學科的科學崇拜轉化為對信息的崇拜。

  第二.從技術崇拜到信息崇拜。一是對電腦技術的崇拜。可以說,沒有電腦,信息崇拜也就不可能真正演化為一種社會心理現象。電腦作為人腦在體外的延伸,是人的體外進化的一個重大發展,它放大和部分代替了人腦的功能。這種人造的外腦已愈來愈成為人腦在功能上不可或缺的輔助手段。思維器官的延伸並不等於思維器官本身.而電腦崇拜者們卻混淆了二者的界限.併進一步混淆思維與機器的界限,認為電腦的信息處理功能等同於人的思維過程.電腦具有了以往只有人類才具有的智能.甚至會超過人類的智能。實際上,對電腦的崇拜已經潛移默化地進入到教育領域.把學習和思維的過程看成是像電腦一樣的信息輸入和信息處理的機械過程.而忽視了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和個性化的思維特點。二是對網路技術的崇拜。由電腦與電腦相連而構成的網路,又使人的進化由向外的體外進化過渡到向內的情感進化,使人性得到張揚,使人的情感得以延伸。但是,“網路不會把我們帶入一個一塵不染的數字化樂園;這種媒體會幫助我們從智力上和情感上延伸自我,但它不會改變我們的基本特性”。網路崇拜者們卻看不到這一點,從對網路的崇拜變成了對網路的迷戀。美國金伯利·S·揚博士在大量問卷調查和臨床研究的基礎上指出:“我發現所有的問卷表答覆者中有25%的人報告說他們在上網的最初6個月里就著了迷。另外有58%的人在他們接觸網際網路的最初6個月到1年時間里已經達到了我對上癮所定的標準。剩下l7%的人在他們上網的第一年時間里沒有上癮。既然有這麼多使用者在他們最初聯網以後就這麼快地上了癮.那麼那些已經成為網際網路上癮者的實際人數可能還要更高——而且每天都在猛增。”三是對生物技術的崇拜建立在基因科學基礎上的基因工程技術及相關生物技術.導致科學家進一步探索、改造和干預生命體和生命活動.人工生殖技術、生育控制技術、遺傳服務技術、基因治療技術、胚胎乾細胞技術、生殖性克隆技術和腦死亡診斷技術等新技術.在控制人的生命過程或改變人的生命性狀方面,顯示出驚人的威力。技術指向不再局限於自然.而是更多地指向人類自身。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和克隆技術的成功甚至使“人造人”成為邏輯的必然,人類自己變成了真正的“上帝”,扮演“造物主”的角色。於是.人們由對電腦技術、網路技術和生物技術等的技術崇拜轉化為對信息的崇拜。

  第三,從金錢崇拜到信息崇拜。阿爾溫·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提到了“信息經濟”,信息成了商品甚至成為高於商品的東西,信息崇拜與金錢聯繫在了一起,從科學技術領域進入了經濟生活領域。一方面.信息成為連接電腦和網路商人、財團利益、政府機構和科研院所的紐帶。人們為了金錢、權力和利益加入到信息崇拜的行列,宣稱:言息將壓倒一切物質商品成為我們的基本資源,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美國已成為一個依靠創造性使用和傳遞信息實現經濟繁榮和社會穩定的信息社會”。另一方面.IT業及相關產業在經濟上的巨大成功和從業人員暴富的傳奇經歷,尤其是微軟公司的開創人比爾·蓋茨的奇跡,極大地刺激了人們對信息的欲望。在這個過程中,電腦和網路商人、IT業界、網路作家和大眾傳媒藉助於公眾的盲目心理和從眾心理所進行的廣泛的、長期的和誇張的宣傳,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數字鴻溝的存在,信息社會分化的加劇,也使“信息窮人”由於經濟的原因而崇拜“信息富人”。於是,人們由對金錢和經濟的崇拜轉化為對信息的崇拜。

  第四,從黑客崇拜到信息崇拜。今天,儘管黑客已經從“少年英雄”演變成了“電子流氓”,但在電腦和網路的發展史上,黑客可以說功不可沒。因為正是三代年輕的電腦人使電腦脫離集權化,走向平民,而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本身就是黑客。如今,黑客已形成了一個特殊的亞文化群體,而這個群體的形成與其信奉的倫理行為準則不無關係,其中最主要的是:進入電腦的權力應當是不受限制的和完全的;所有信息應是免費的;不相信權威當局——提倡分權;你可以使用電腦創造藝術與美;電腦可以使你的生活更美好。不難看出,這些頗有點兒“江湖規矩”特點的黑客倫理準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多數黑客們的價值觀和“黑客亞文化”的特征——自由主義、反權威意識和英雄主義。在反傳統的青少年眼裡,黑客就是信息時代的“牛仔”和網路時代的“英雄”。於是,人們就由英雄崇拜轉化為黑客崇拜,再由黑客崇拜轉化為信息崇拜。

信息崇拜的後果[2]

  信息崇拜的嚴重後果如果用一個詞來總結,就是“人性異化”。人性異化在此指由於信息崇拜,使人所特有的一些屬性和本質力量異化為與人相對立的屬性和力量。其主要表現為符號異化、人對機器的依賴、人的主體性的部分喪失和電腦黑客的非理性行為等。

  首先來看符號異化。符號本是人類創造的、用來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手段和工具。符號的創造和使用是人與其他事物區別的本質屬性之一。然而在信息社會中,符號卻反過來成為控制人的一種異已力量。當然,符號本身不會直接控制人,它是通過電腦和網路來控制人的。而後者也正是因為具有特殊的軟體——以符號形式存在的信息,才會對人產生魔力。事實上,電腦和網路對人的控制就是一種符號控制。符號異化對主體最突出的危害是,使主體逐漸真假易位和虛實不辨。在正常情況下,作為主體的人通常知道如何分辨真實世界和符號世界。他們知道,符號只是對客體的一種表達、表示,它不會獨立於人的認識而存在。然而,當虛擬現實技術對現實的模擬足以亂真時,主體就有可能分不清他所感知的現實是真是假。

  網上人際交往是符號化的交往。本為電腦網路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提高了交往的效率,但對“網蟲”來說,其結果是,現實的人際關係疏遠了,人與人的直接交往可能變得更加困難。“網蟲”們是被符號異化的信息崇拜者,他們迷戀於網上符號交際。對電腦和網路寄予自己的生命意義,可以說是把靈魂賣給了電腦和網路,而把肉體的安康置之度外。

  其次,信息崇拜的後果是使人對機器的過分依賴。人們對信息的崇拜自然也可能導致對處理信息的技術和物質基礎的崇拜。電腦和網路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高效,但它們也以其自身的語言規範和游戲規則制約著一切使用它的人。使人不得不服從於它的強制邏輯,甚至於讓人患上“電腦網路依賴症”,無論是工作、學習、生活、娛樂還是交友都離不開電腦和網路。當代的趙凝的中篇小說《發燒發燒》中的主人公鐘音,正是具有該癥狀的電腦受害者。對電腦的過分依賴,使得一旦機器出現故障無法運行時,就表現出強烈的失落感和無措感。尼葛洛龐帝因而認為:“計算不再只和電腦有關,它決定我們的生存”。當我們的生存變得由機器的邏輯來操縱時,社會將是什麼樣?人性又將會如何?

  再次,信息崇拜使人的主體性部分喪失。其實,人對機器的依賴就已表明瞭人的主體性已部分喪失。另外,網路儘可能地囊括人類所需要的一切信息的傾向,一方面使人更迫切希望接近和適應網路,但網路給人帶來的不僅是“包羅萬象的信息”,而且似乎也代替了人們的思維。人們在網上行走,似乎並不需要智慧,而且甚至是排斥它,並剝奪它進發火花的機會。越來越多的工作轉化為符號的選擇與處理。久而久之,人的文字能力、語言能力和思維創造能力出現退化,主體逐步喪失創新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網路中海洋化的信息,既增加了人們對信息的選擇機會,同時又使人總是感到掌握的信息量不足,從而產生“信息機渴症”。這也可能使人們在與網路的接觸中始終有一種深深的恐懼感:害怕離開網路。認為一旦離開網路,便無法在現代社會正常生活。社會信息化發展快速與主體能力滯後之間經常會有矛盾,這也足以使人們產生強烈的焦慮感,並使人們執著而疲勞地忙於新技術的學習和使用中。

  最後,信息崇拜也促使更多的黑客出現和黑客文化的泛濫。黑客原來指的是嗜好編程或使用電腦的人,只是一個中性詞,但現在的黑客卻被認為是網路中的“打家劫舍者”。他們不用任何利器,僅憑自己掌握的高超的電腦和網路技術,便可在網路世界中為所欲為。或非法入侵機密重地,或惡意搗毀或破壞系統,或乾脆截取賬號盜竊錢財,甚至成立了許多臭名昭著的犯罪組織,並經常召開黑客技術交流會。由於黑客的高超技術,使官方政府不敢小瞧他們,甚至有時不得不與黑客坐在一起商討問題,而此時的主角往往是黑客。美國黑客克裡斯·喬根斯主辦的《PHRACK》雜誌就經常召開夏季會議。在1995年6月2日的會議邀請信上寫道:夏季會議的正式演講部分將只舉辦一天,而不是兩三天,讓人們有充分的時間在城裡游歷,切磋黑客技術,搞搞破壞,或者和他們至今沒見過面的朋友聊天。會議邀請的對象包括黑客、聯邦調查局人員、各種諜報機構特工以及防火牆程式員等等。

  信息時代產生黑客的根源是多方面的,這裡僅從與信息崇拜相關方面進行考慮。許多黑客是社會上的被壓抑者或感覺被壓抑者。當代社會民主、平等、正義和博愛還達不到人們所期望的要求。而當有些人在心理上處於自我感覺“邊緣化”的狀態時,他們一旦掌握了高超的電腦和網路技術,就通過網上不“正當”行為方式顯示自己的技術和知識,以爭得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權力。黑客們往往打著反權威、反壟斷的響亮旗號,頗能吸引那些在現實中找不到出路轉而把希望寄托於網路的人。他們與黑客一樣,希望網路信息和網路技術能實現自己在現實中實現不了的願望。黑客技術高超,行蹤不定,卻又破壞力極大,這讓統治者們頭疼不已,但卻頗符合黑客崇拜者的幻想。就像我們崇拜武俠小說中的主角那樣。

  有許多黑客心胸狹窄,性格內向、孤僻.不輕易與人交流思想、情感,但他們內心通常又很有激情,只是不善於表露而已。在網路上編寫程式並使之發生一定破壞作用,這很大程度上滿足了黑客的某種陰暗心理。他們在電腦上編程式,為自己建立一個宇宙,而這個宇宙是由黑客自己來管理的。黑客極端迷戀信息和信息技術,後者可以說是他們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行為動力。黑客不會被反黑客的種種法律和技術所嚇退,相反,他們在黑客與黑客之間、黑客與反黑客之間的來來往往的鬥爭中,獲得冒險的樂趣、成功的喜悅,並不斷確立起自己生活的下一個目標。黑客還經常將自己的成果向眾人公佈,希望以此獲取社會認同。斯蒂芬·列維在《黑客:電腦革命的英雄》一書中指出:“黑客相信,分解系統,觀察它們如何工作,並利用這種知識創造新的甚至更有趣味的東西。從中能夠學到的基本經驗教訓不僅和這些系統有關,也和世界息息相關。他們憎恨任何試圖阻止他們這麼乾的人、物以及法律。”和探險家一樣,黑客對自己的發現抱有極大的熱情,公佈這些發現也是為了和他們一樣熱情的聽眾。

參考文獻

  1. 1.0 1.1 1.2 徐瑞萍.信息崇拜論[J].《學術研究》.2007,6
  2. 2.0 2.1 徐玉芳.試論信息崇拜[J].《山西煤炭管理幹部學院學報》.2003,1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Mis铭.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信息崇拜"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