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溢價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目錄 |
亞洲溢價是指中東產油國向歐美客戶出口原油時,價格往往比向亞洲客戶出口時低許多,合同的價格還是每月進行協商敲定的。而對待亞洲各國,由於缺乏穩定有效的長期供應機制以及西方石油巨頭的捷足先登,中東產油國往往採用歧視政策。一般說來亞洲進口國支付的每桶離岸價要比歐美至少高出1.5美元。[1]
亞洲溢價的形成原因[2]
目前國際原油價格的計價基準,源自於1986年墨西哥首次啟用的油價公式。不同原油油價公式,通常是各自選定與本身油品交易條件(通常指API、含硫量與地區)相近之三大指標油價(WTI、Brent與DubaI和Oman)之一或多個組合,再加上一個溢價調節因素。即為:
原油的理論價格:基準原油價格+生產國調整因素基準價格差異主要由時間選擇性差異(TimingDiference)和不同目的地差異構成,基準價格通常是選擇三大油價指標其中的一種或幾種的組合。調整因素就是指在交易中將這種原油與基準原油比較,從而選擇是升水還是貼水,以及升貼水的幅度等,通常是由生產商考慮目的地的“市場條件”來決定。
然而,由於中東的一些石油輸出國對同一時間出口到不同地區的同一原油採用不同的計價公式,向美國、歐洲和亞洲出VI石油所選擇的基準石油不同,分別為Wr兀、Brent和Dubai,而且定價中所使用的調整因素明顯對亞洲不利,使得亞洲地區的主要石油進口國自上世紀8O年代末以來,需要比歐美進口同樣的中東原油支付更高的價格,從而形成“亞洲溢價”。
亞洲溢價的解決對策[2]
基於“亞洲溢價”對亞洲經濟產生的重要影響,解決“亞洲溢價”問題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①調整基準價格參考標準,將Dubai調整為參考WTI等價格,調整因素需要考慮布倫特在亞洲市場的質量差異,以及從中東到亞洲的運輸成本。
②調整計價公式,取歐美市場價格的平均值。這樣可有效抑制“亞洲溢價”的上漲趨勢。
③發展替代性原油,並提高亞洲石油進口國的石油儲備。東北亞石油儲備的不足導致中東石油生產商對價格有更大的影響力。因此,尋找替代性原有可有效削弱中東地區的價格影響力。
④培育亞洲自己的期貨和現貨市場。亞洲僅有新加坡這一唯一的國際石油產品市場,因此,降低規制,提高交易活動的活力,統一亞洲石油產品的質量標準,提高市場效率等就尤顯重要。
⑤與中東產油國加強協調。鑒於石油計價公式中升貼水的確定缺乏透明度的現實。亞洲國家需要加強與中東石油出口國間的對話以取得相互理解,以期對基準原油和升貼水進行修正,努力緩解目前“亞洲溢價”過大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