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爾岡湖效應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烏爾岡湖效應(Lake Wobegon Effect)
目錄 |
烏爾岡湖效應,也稱沃博艮湖效應,意思是高估自己的實際水平。社會心理學借用這一詞,指人的一種總覺得什麼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傾向,即給自己的許多方面打分高過實際水平。用另一種通俗的說法,就是自我拉抬偏差(self-enhancing bias )。
烏爾岡湖效應的名稱,源自蓋瑞森·凱勒(Garrison Keillor)虛構的草原小鎮。美國有一個公共廣播電臺的廣播小說節目叫做(A prairie home companion),已經有30多年的歷史.該節目的主持人叫Garrison Keillor,是一個幽默作家,兼寫劇本。這個節目有一個很受歡迎的單元叫做"News from Lake Wobegon",其形式是由主持人報道一周來他的故鄉"Lake Wobegon"又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
Lake Wobegon是一個假想的、在美國中部的小鎮,鎮上的"女人都很強,男人都長的不錯,小孩都在平均水平之上"(all the women are strong, all the men are good-looking, and all the children are above average)。不過聽過幾次節目就可以知道,小鎮上各種可笑的事情層出不窮,即該鎮上的居民其實也沒有聰明到哪去。這個小鎮名字Wobegon取的很有趣,因為在英文里有兩個詞跟它同音,但意思完全相反:woebegone: 很慘的樣子 Woe, begone: 煩惱都煙消雲散 因為News from Lake Wobegon的開場白,使得英文裡面有了這個詞:Lake Wobegon Effect,意思是把自己高估了。社會心理學借用這一詞,指人的一種總覺得什麼都高出平均水平的心理傾向,即給自己的許多方面打分高過實際水平。 用另一種通俗的說法,就是自我拉抬偏差。
與烏爾岡湖效應相類似的另一種效應為“杜寧-克魯格效應”,即“越差越牛逼,越強越謙虛”的現象。杜寧(Dunning)與克魯格(Kruger)都是康奈爾大學的教授。1999年12月,他們兩個合作的論文《無能與無知:對自身無能的認知困難如何導致無端自負》發表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上。
杜寧與克魯格設計了一系列的實驗去考察這種現象的成因與影響,最終得到以下結論:能力不強的人(Incompetent individuals):傾向於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無法認知他人真正的能力; 無法認知且正視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極端程度; 如果他們能夠經過恰當訓練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他們最終會認知到且能承認他們之前的無能程度。 在其中的一個實驗里,杜寧與克魯格找了一群康奈爾的在校學生,對他們的“幽默”、“語法”、“邏輯”等幾項能力進行了測試。之後,再讓參試者進行自我評估。
結果是,成績最差的那些學生對自我水平的認知偏差最大。其成績處於12%百分比等級(即意味著說,他們的成績處於末尾12%的水平——有88%的人的成績比他們更高)的應試者認為自己的百分比等級至少應該是67%。與此同時,那些能力更強者卻可能反過來低估自己的能力。
從經濟學角度看,在制訂CEO薪酬標準時發生烏爾岡湖效應的前提假設至少有以下幾點:
1、信息不對稱:對管理層在本企業創造價值的能力存在信息不對稱;
2、管理租: 支付給管理層的薪酬( pay package) 要轉達關於管理層在本企業創造價值能力的信息;
3、公司短視: 企業具有一定的偏好,希望有效地影響外部人對企業價值的感知。
研究結論表明,在制訂薪酬的過程中提倡更多的股東參與度往往可能適得其反,因為股東通常都是短視的。
有錯別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