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6,057个条目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用手机看条目

出自 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放大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官方網站:http://www.cugb.edu.cn/ (中英文)

目錄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概況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是教育部直屬的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經、法相結合的多科性全國重點大學,是我國最早正式建有研究生院的33所高校之一,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大學。其前身是1952年由北大、清華、天大、唐山鐵道學院的地質系(科)合併組成的北京地質學院。“文革”期間遷往武漢,1978年經鄧小平同志批准在北京恢復辦學,1987年經國家教委批准改為現名,分北京、武漢兩個獨立辦學實體,分別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均具有獨立法人資格。2000年由國土資源部整體劃轉教育部管理。2005年3月教育部撤銷大學總部,使京漢兩學區成為實質上的兩個獨立辦學機構。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榮耀

中国地质大学历史沿革
放大
中國地質大學歷史沿革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名師薈萃,桃李芬芳,擁有一大批地學大師,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道德高尚、業務精湛的優秀人才,成為我國培養地學人才的搖籃和進行地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國際地質學界知名學府。中國地質大學在50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形成了“艱苦奮鬥,嚴格謙遜,團結活潑,求實進取”的優良校風,成為中國地質教育的排頭兵。50多年來,從地大走出的4萬餘名畢業生中,有22人成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200餘人成為省部級以上勞動模範。1960年,學校躋身全國64所重點高等學校行列。2003年3月,我校校友溫家寶出任共和國第六任總理。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位於北京海澱區高校雲集、學術氛圍濃厚的中關村高科技園區的學院路。學校在中外馳名的“北京猿人之家”周口店和避暑勝地北戴河建有條件良好的教學實習基地。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學科建設

  學校堅持以學科建設為龍頭,實施學科強校戰略。通過凝練學科方向、培育創新團隊和構建學科平臺推動學科發展,全面提高學校的學科水平與實力;堅持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理工為主、理工文管相結合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發展方向;全面落實“特色加精品”辦學理念,努力提高學科建設水平,構建富有特色的學科專業體系。

  學校現有一級國家重點學科2個:1.地質學;2.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有二級國家重點學科6個:1.礦物學、岩石學、礦床學;2.地球化學;3.古生物學與地層學;4.構造地質學;5.礦產普查與勘探;6.地質工程。省部級重點學科12個:1.構造地質學;2.材料學;3.電腦應用技術;4.第四紀地質學;5.水文學及水資源;6.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7.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8.地圖製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9.環境工程;10.管理科學與工程;11.安全技術及工程;12.油氣田開發工程。

  學校堅持“聯合、交叉、前沿、急需”的學科建設方針,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類學科為主要特色,堅持理工文管相結合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之路,發揮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努力提高學科建設水平。  

  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實驗室;國家級專業實驗室2個:礦物岩石材料開發與應用實驗,地質超聲鑽探技術實驗室;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岩石圈構造、深部過程及探測技術實驗室,地下探測技術與儀器實驗室;國土資源部開放實驗室4個:岩石圈構造與深部過程及探測技術開放實驗室,非傳統礦產資源研究開放實驗室,地球物質科學研究開放實驗室,礦產資源定量評價及信息系統開放實驗室;北京市重點實驗室2個:國土資源信息研究開發實驗室,水資源與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基礎科學研究與教學人才培養基地。

  學校還建有16個公共基礎課實驗室和專業基礎課實驗室,24個專業課實驗室。初步建成了由科技部資助的國家化石與岩礦標本庫。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科研

  我校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大學。“九五”以來,“211工程”建設成績斐然,累計完成科研項目1300餘項,出版專著70部,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3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34項,獲專利64項;據不完全統計,2000~2004年發表科技論文2664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檢索系統收錄258篇。2005年6月首席科學家、我校教授王成善獲科技部973項目,科研經費達2600萬。取得一批高水平標誌性成果,國際合作項目“青藏高原深部剖面探測的大地電磁研究”被稱作開啟現代地球動力學和研究當代重大地學基礎問題的“金鑰匙”,“全球二疊系-三疊系界線層型研究”的系列創新成果成為國際標準“金釘子”,這兩項成果同時入選“2001年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中國澄江化石庫中發現棘皮動物始祖”成果入選“2004年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學校主辦並公開發行有《地學前緣》、《現代地質》、《中國地質教育》、《資源·產業》等刊物。根據2006年11月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出版、由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編寫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2005),在1652種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地學前緣》總被引頻次達1741次,在地球科學類36種期刊中列第3位,在全部1652種科技核心期刊中列第75位,比上年的1501次,上升了240次;影響因數為1.347, 在地球科學類36種期刊中列第5位,在全部1652種科技核心期刊中列第37位,比上年的1.098,上升了0.249。為此,《地學前緣》榮獲“百種中國傑出學術期刊”稱號。《現代地質》總被引頻次達680次,在地質科學類31種期刊中列第12位,在全部1652種科技核心期刊中列第位371;影響因數為1.006, 在地質科學類31種期刊中列第14位,在全部1652種科技核心期刊中列第91位。

  我校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的大學。“十五”期間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800餘項,其中國家級(含973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攻關及公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300餘項,總科研經費逾5.5億元,是“九五”期間的3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9項,國家發明專利(已授權)10餘項,出版專著180餘部。我校教師在國外發表論文400餘篇,發表論文總數超過 7500篇,被SCI、EI、STP收錄論文700多篇,在國際頂級刊物《Nature》、《Science》上發表論文6篇。國際學術交流活躍,重點建設的學科群在國內外影響不斷擴大。“十五”期間,舉辦10餘次影響較大的大型國際學術會議,特別是由中國地質大學牽頭主辦的國際礦床地質學會(簡稱 SGA)第八屆大會被認為是SGA的一個裡程碑,是首次在歐洲之外國家舉行的SGA大會,它建立了中國礦床地質界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聯繫,將會對國際礦床地質界產生深遠的影響。

  2006年,我校申報的“地球系統過程與礦產資源”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建設項目獲得教育部和財政部的正式批准,標志著我校的整體層次又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該“項目”自2006年起至2008年止為啟動期,其建設方式採用“985工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模式。重點建設的六個優勢學科方向為“地球淺表系統”、 “地球深部系統”、“金屬礦產”、“能源礦產”、“水資源”和“方法技術”。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師資

  高質量的人才源自於雄厚的師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在成長建設中彙集了一大批學貫中西、蜚聲海內外的知名學者,擁有不少國內外著名專家,如王鴻禎教授、楊遵儀教授、楊起教授、趙鵬大教授、殷鴻福教授、於崇文教授、翟裕生教授、張本仁教授等8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有4位獲得何梁何利科學獎)、3位外籍科學院院士在內的雄厚的師資的隊伍和優秀人才。

  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現有教職工1242人,其中專任教師705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357名,博士生導師135名,中國科學院院士8名,俄羅斯外籍院士 4名,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3名。建校50年來共培養各類畢業生4萬餘名,其中研究生近4000餘名。我校有20位畢業生以其科學上的卓越成就和巨大貢獻而獲得科技界最高榮譽,22人成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涌現出了200餘名省部級勞動模範,其中獲得國家級榮譽稱號的11人。許多的優秀畢業生成為科技骨幹、教育專家或管理專家,有的還擔任著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職務。地大人在遼闊的祖國大地上書寫著他們的業績,他們的足跡遍及五大洲、祖國的天涯海角、邊疆大漠,留在了南北極、珠穆朗瑪峰,艱苦與歡樂伴隨著他們,奉獻與光榮激勵著他們。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3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投訴舉報

評論(共0條)

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打开APP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官方社群
下载APP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707号